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论文的写作是一套复杂的思维能力的运用。
首先,本书开篇区分了作文与论文的区别,体现了其背后教育方式的差异。随后本书从风格、提问、阅读、文献、论证、结构、流动、故事、视角这9个主题呈现了如何写出清晰流畅、逻辑通顺的语言文字。
我认为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条线索:“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的变量思维。开篇比较了作文与论文、中学与大学的差异数学。《风格》篇通过透明玻璃与彩色玻璃的比喻,生动形象的类比了两种文风,同时比较了出于不同两个目的(不能与不为)而形成的三种腔调。《提问》篇比较了不同问题,训练选题能力。《阅读》篇比较的故事的A B两面,《文献》篇咋是比较文献与观点,即“对比—对话”的过程。《论证》篇比较了动手与动口。《结构》篇对比了文章主旨的约束与自由,以及背后是形式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组织原则。《故事》篇对比了文学故事与学术故事、人类的理性与感性、好的故事既要诉诸于理性、也要引起共鸣。《视角》篇比较了读与写读者与作者的差异。
而对于论文的写作和研究,我们更关注的是,“片面而深刻”,而非“全面而肤浅”。问题是文章的引擎,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而选题背后是观察提问分析能力的体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复杂的头脑需要海量的输出,阅读作为写作的起点和基础。而本书中的阅读不仅仅代表读书,还有生活体验。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同等重要。有字之书让我们参悟别人的经验,无字之书让我们切身体验,引发我们的思考。同时本书让我对文献以及文献综述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会了我如何使用文献,如何与文献对话。
本书还讲述了论证,论证是一篇论文的进行的整体框架。我们写论文就是有了一个观点,然后收集资料,对我们的观点进行论述。这需要我们再脑海中有明确的论证结构,即论证包含的四要素:论点、理由、论据以及三者的粘合剂。“研究问题如树根,观点如同树干,理由如同树枝,证据如同树叶”,观点由问题阐发而来,观点建立在理由之上,理由建立在证据之上。
在讲完论证过程后,作者又讲述了论文的结构和写论文中需要注意的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结构在写论文中非常重要,结构是整篇论文的骨架,通过构建论文的结构,我们可以明确论文中每部分的排列。就像人的骨骼,每一块骨头,即使再小,也有它应该在的地方。当我们明白了论文的各种结构之后,至少我们可以写出来论文了。这实现了第一步“有”,但仅仅有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好”。想要写好,我们就需要从“学会讲故事”以及“训练自己的读者意识”两方面入手。
写作不是孤芳自赏,自说自话的游戏,需要高度的共情能力,所以当我们在当我们作为作者写作做的时候,也要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思考,只有这样读者与作者相互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