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读了特级老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本书——《我的教育故事》,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会把我从书中读到的与我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分享给大家,希望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都能受到启发。
一、允许学生和老师犯错。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说:
“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
我深以为然,小学生正处于能量无处释放的年龄,他们的调皮捣蛋再正常不过。只要加以适当引导,让他们明白是非、对错,坚持原则,有正义感,敢于承担责任,我认为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孩子们的“错”,都是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也可以说,只有经历各种犯错,各种摔跟头,孩子们才会成长起来,才会有是非观、正义感,敢于承担责任。
因此,作为老师、家长一定要学会宽容,要用一颗童心去爱孩子,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而不是上纲上线,给孩子的某次行为定性。
我教过一个孩子,是以前的老师定义为“很差”的孩子,老师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了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刚开学,说到这个孩子,其他同学就给他定性为“最调皮”的孩子。但我和助教老师并不以为然,我们很耐心地引导孩子,并且只要他有改进,我们就大力表扬。结果是,这个孩子发展成了一个“正常”孩子,其他同学也不再用有色眼睛看他了。这孩子在感恩节的小卡片上写了最感谢的人是我和他的妈妈。看到小卡片的那一刻,说真的,我的眼眶湿润了!
于永正老师说:
“包容,是教师的心态、文化、修养和智慧的综合体现。”
“我们要学会等待。对于有的学生,即使等不到预期效果的达成,也不要紧。只要你把五个手指伸出来,心中就释然了。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善良的心地,比知识更重要。”
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空间,用大爱去接纳包容他们!
在《我的教育故事》这本书中,于老师直言不讳地提到,他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犯过一些错,比如用粉笔头砸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让调皮捣蛋的孩子站到教室外……
于老师说:
“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应允许老师犯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还小;允许老师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还没修炼到家。”
二、好老师就要讲学生所不懂。
于老师说:
“教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不懂的,学生没有不爱听的。”
这一观点,我最初是从特级老师薛法根老师那里听到的。
薛法根老师在《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中说道:
“学生已懂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不教。”
薛法根老师在他的教学中严格贯彻了这一观点。我多次观摩过薛老师的课,他的课非常精简、精妙、精彩!
在每一个课堂中,薛老师主张一课一教,只要把一个点落实下去,让学生真正学会,比面面俱到强得多!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也尽量精简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争取将一些重难点教充分、教扎实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而不是不管学情,全面铺网。其实很多点,孩子们已经懂得,如果老师还“死乞白赖”去教,那就难怪孩子们走神、厌倦了。
三、朗读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说:
“朗读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朗读融语言的吸纳与表达于一体,既是内化语言的途径,也是训练表达的有效手段。同时,朗读又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
读到这一点,我是极高兴的!因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带孩子朗读。每天课前的几分钟,孩子们一进教室就开始读已学过的古诗古文,接着我就会带着他们一起读一些故事或者美文。每天十分钟左右,雷打不动地坚持,已经成了一种课堂常规,孩子们完全没有拖拖拉拉浪费时间的现象。
另外,我们在讲课文之前,也会带孩子各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了,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情感。孩子们每次角色朗读时,情绪饱满,声情并茂,特别带劲!这样,他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慢慢地语感会更好!
去年,我读了《朗读手册》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把朗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强调了老师或家长带孩子朗读的重要性。因为我有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读了这本书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非常庆幸,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一直在带孩子朗读着。
四、写在最后
教学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业,老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爬滚打,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和改进!
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
“教儿童学语文,靠的不是技巧,不是多媒体,是示范,是功夫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