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之二
【原文】“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白话】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但是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思考之一】礼的内涵是什么?没有“敬”的礼是什么样子的?
“礼者,敬而已矣。”礼的精神、礼的内涵,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敬”字。礼是表相,敬是内心,是礼之本,只有从內心升起了诚敬,他才会恭敬人,自然就会处处讲礼貌。人只有有了恭敬心,他才能做出符合礼的事情来,所以叫“而已矣”。内心诚敬,表现出来一言一行都恭敬。像《常礼举要》里面讲,“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内心对长辈有恭敬的人,他很自然就会做出来。比方说照相,他恭敬长辈,他就不会自己坐在中间、站在中间来照相了。一个人恭敬长辈的心内化以后,都在这些细节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包含吃饭,长辈还没到都不开动,现在年轻人都自己赶快先吃了,哪还等父母、长辈,因为他内心的恭敬心没有建立起来。甚至有好吃的都留给长辈吃。所以这里,孝悌来教之,教他做人;礼乐来化之,来感化、教化他。
反之,如果人没有恭敬心,他这个礼肯定就很造作、很勉强,别人马上就会发现他的虚情假意,所以叫“诚于中,形于外”。“不诚,则无物。”如果内心不这样做起的话,那一无是处。因为他只有礼没有敬,顺还是没有做到,所以无法做到人际之间的和谐。礼敬是从自己家里先养成的,首先对父母、对长辈、对兄弟有这个礼敬的存心,这个心养成以后,走到外面他就处处都能礼敬。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思考之二】“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是怎样做到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礼敬别人?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就是说你所敬的是一个人,那千万人都愉悦高兴。我们能够敬一个人,让这个人的儿女、兄弟、臣子们见到都能够欢喜,这是讲到敬一个人能够让无数的人欢喜。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一切事务,就连宴会的乐曲周总理都亲自选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所以“所敬者寡,而悦者众”,就很妙,你真正敬的很少,但是受用的人很多,让大众都能够喜悦欢喜,这是和谐社会的要道。
如果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个要道,工作生活中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我们到企业参观,看到整洁的厂房、有条理的工序,就赞叹他们领导懂得管理,工人们一定很高兴,这是懂得“敬其君,则臣悦”。我们见到一个人很有礼貌,就赞叹一句“你很有家教!”实际上不仅是赞他,又赞叹了他的父母,因为父母懂得教育,他一听很高兴,这是“敬其父,则子悦”。我们到国外去,不一定有机会见到他们的领导人,但我们对那个国家的国旗、国歌尊敬,对他们的风俗尊重,这些象征着他们国家,我们敬重这些,也会产生“敬一人,而千万人悦”的效果,在这个国家碰到的国民都会心生欢喜。
所以“要道”是要从我自己做起,我去尊敬别人。我尊敬别人就等于带着别人也学会恭敬,教导人懂得孝敬,这就是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方法。孔老夫子《孝经》中把和谐社会之要道传递给我们,其中的内涵对当今社会特别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