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可以正看,反看,交错着看,往后推,推至六变。所谓的八面玲珑。
使用这种技巧可以看得全面,由好见坏,见微知著,不过问题在于所需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凭人力很容易劳损精神。估计那些真正能预知未来的人都穷通事理,而且考虑全面。在变中找到了不变,难变之理。变中有不变,就像空间中的物质运动总是依赖于空间一般,即使时间不断向前,空间的性质一般不变。事物变化之理与此类似,事物不断变化,但是未达极限,其性质就不会转变。在这未转变的时间中,按照常理推测,总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其实,人们早已利用了这种推理方法,只要条件不发生重大变化,就可以按照经验所总结的科学理论推算出依时间的变化。目前的缺陷在于无法知晓重大变化,分离出来的系统总会在长时间后与环境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性质的转变。这就是科学的极限,现在的处理手段是控制,通过严格控制环境因素,获得长时间稳定的分离系统。很多先进科学探测装置都是这样子设计的。控制为主,探究分离关系。这种手段涉及不可分复杂系统必然失效,经济,社会,心理,医学都是失效的地方。
现在将这种原理应用于心理与记忆上,人们所经历的事情会储存在大脑中,形成各种习性与性格,这些东西导致了大脑中的运行线路不平衡,对于习惯的,可以迅速反应,对于不习惯的,会百般拒绝,这导致了认识和行动的局限性,不受个人控制。当人思考某一原则时,对应的大脑模块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各种反应,舒畅,难受,急切,逃避。人的大脑就这样不断地被塑造,直到没有新的变化而变得稳定。
而寻求改变自己的不好的习性,就是对大脑的改造,通过思想,语言和行动,这种变化首先需要保证一种一致性,不会自相矛盾,说什么,就想什么,不然,口不对心,只会导致矛盾越来越多,陷入迷惑之中。
这种变,不是克制自己,建立种种约束,不可打破,而是转变和理解,建立约束,不过是用一个恐惧代替另一个恐惧,一个欲望顶替另一个欲望。很多习惯更替的方式其实必然要遇见这个问题,从一个习惯变更到另一个习惯,可是为什么必须有一个习惯呢?这就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要做些什么,必须不断的获取些什么,才能保持自身情绪的相对稳定。
断色,不在于禁欲,而是要寻找背后的问题,为什么必须存在,而不能不存在,这里面是否涉及了复杂的因素呢?本质上是孤独和分离,在校无友,在家无亲,这种认识导致了一种不安,所以必须填补这种不安,使用物质来填补,娱乐就是选择的物质。色,声,触,香,味,思。不离这几种心,色为视觉刺激,声为音乐音声,触为手艺活,香为各种气味,味则为美食,调料,思是各种法,书籍,理论。孤独和分离本身是我执带来的,我是与别人分离的,孤立存在的,我有身体,有限,有需求,可以占据事物。
即使现在,我执有所减弱,这种一直以来的物质获取的惯性也不会突然终止,甚至会越发强烈,因为从为自我满足的目的离开而变为纯粹满足欲望,不再进行掩饰,也不会因个人道德而有所约束。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虽然修习冥想,结果欲望却越来越强的原因,不是保持虚静,而是拼命进取。个人既是诱因也是约束,构成了生活的脆弱平衡,突然地撤去,反而会导致激烈的反应。就像治病一般,虽然身体有病,却会在机体免疫下达成微妙平衡,不增不减,而一旦扰动,就会打破平衡,显出病症。
进道若退,通宵看小说,疯狂看动画,不断的学习,停不下来,反而说明了过往的生活是多么的颠倒疯狂,虽然在道德约束下被压制而不显露,其实早已积攒到了不得不处理的地步。估计,按照往常的生活,身体很快就会被掏空,各种问题随之而来。而这种生活似乎是普遍的,不难推测身心不健康的人多不胜数,将在更年之后彻底爆发,算时间应该是四十年代之后,毕竟现代生活是从一零年开始的,更年差不多五十岁。不过,仅供娱乐,对这东西不太懂,谁知对不对呢?可知的是隐患早已埋下,只待触发。
身体有问题,生活有问题,即使想要获得宁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古都是性命双修,身体好了,很多杂念就自然消失了。而心性好了,很多身体的问题也会感觉到。这就是古代对生命的认识,至少比现在的欲望满足模型要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