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深处寻松禅一一与翁同龢隔世对话

                                    何志平        文/图 


          江南的雨,总爱在常熟的青石巷里织成一张朦胧的网。细雨蒙蒙时,我撑伞行至翁同龢纪念馆门前,檐角铁马轻响,恍若百年前书童磨墨的窸窣。门楣上“状元及第”金匾已褪去浮华,却仍透着士大夫的端肃一一这座宅院不仅是晚清风云的切片,更是一卷洇着墨香、养着花魂的立体诗笺。


        跨过门槛,二十四孝木雕屏风在幽光中苏醒。鹿乳奉亲的鹿子蹄尖凝着露水,卧冰求鲤的寒冰裂出细纹,彩漆斑驳处却透出深深古意。翁同龢五岁在此诵《孝经》。忽见梁间悬着一柄戒尺投影,恍惚间似闻童子背书声与竹板落掌的脆响交织。旧时家训化作尘埃,落在今人肩头。




          天井一隅,状元石静卧如龟。雨水在石纹间蜿蜒成“之”字,恰似当年翁曾源临帖的笔势。展柜里泛黄的课业纸页上,朱砂批注如点点红梅,一句“文章忌浮艳,当以气骨胜”,力透纸背。石上青苔新绿,仿佛昔日少年郎夜读时打翻的茶渍,百年未干。


      穿过月洞门,晋阳书屋窗棂筛下碎金。忽见玳帽猫衔着白绒团子跃上书案,爪印恰按在《翁同龢日记》仿真本“变法”二字上。文创市集的桑皮纸灯摇曳,年轻人正拓印“松禅体”书签,猫儿却慵懒蜷进光绪年间的阳光里一一历史与现实,在此同枕共眠。



          手抚轩前古柏,树皮皴裂如翁相国的奏折残页。玻璃柜中《马关条约》抄本泛着冷光,而墙角拓片上的“自强”二字墨迹犹湿。一束光斜切展厅,半明半暗间,仿佛看见老人颤抖着笔,在割地赔款的屈辱与变法图强的炽烈间,写下苍劲的“破”字。



      《临苏轼寒食帖》前驻足良久。枯笔似深冬虬枝,浓墨如盛夏惊雷,一勾一折俱是宦海沉浮。忽见“死灰吹不起”五字墨色骤淡,恍若光绪二十四年被黜归乡那日,虞山寒雨浸透了羊毫。而转角一幅“且看黄花晚节香”,笔锋忽转温润,分明是暮年他在瓶隐庐栽菊时,袖口沾了江南烟雨。


      离馆前被木香花瀑截住去路。万千小白花、小黄花从粉墙轰然倾泻,如未及焚毁的变法奏章漫天飞舞。蓝绣球团成青瓷,盛着隔世月光;蔷薇攀过残碑,以刺为笔篆刻时光。一只蜜蜂钻进花心,恰似当年康有为在此密谈时,不慎跌落的茶梗。



        跨出朱门,回首见“䌽衣堂”匾额镀着金晖。石阶上自己的影子里,叠着捧卷少年的剪影、变法者的疾步、罢官人的蹒跚。巷口买一枝木香别在身上,忽觉历史从未凝固一一晋阳书屋的猫崽正追逐柳絮,而翁公的墨迹,仍在常熟的春风里生长新芽。


          纪念馆最珍贵的藏品,或许不是御赐朝珠或帝王朱批,而是花影与墨香编织的永恒对话:变法者的热血浇灌了满庭花木,失意者的叹息化作檐角雨声,而所有未竟的理想,终在百年后游人凝视的目光里,获得温柔的回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