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困境与思考:问题学生案例剖析
河南 张志华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他们的行为和问题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下面这个案例,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亲身经历的,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小博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他的家庭环境十分特殊。他的妈妈长年在外打工,今年过年都没能回家陪伴他;爸爸是厨师,也常年不在家。家中能照顾他的只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由于担心产生家庭矛盾,爷爷奶奶不敢对他严格管教。为了方便联系,妈妈给了小博一部手机,然而这却成了他不写作业的根源。他经常因为玩手机而不完成作业,还欺骗老师和家长,说作业写了却找不到。
这学期刚开学,小博的问题愈发严重,语文、数学、英语作业统统不写。我本以为他只是还没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为了让他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前天中午放学时,我让他留校补写作业,并取得了家长的支持。他妈妈表示愿意让老师严格管教。可没想到,我让他在教室补作业,自己下楼去趟厕所回来,他就借口上厕所溜走了。我立即告知他妈妈,他妈妈让爷爷把他送回学校,可后来又说小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饭也不开门,坚决不上学,只能让他在家补作业,我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小博在姑姑及全家的劝说和拉扯下,在我的电话催促下,终于来到了学校。我和他在会议室进行了一次平心静气的沟通。他承认不想上学是因为逃跑犯错不敢见老师,还提到同学们周末去村边玩,开始说让他去后来又不让了。我引导他思考安全和交友的问题,他也反思到自己撒谎、上课不好好听讲导致朋友少。我问他作业情况,他先说写了没带,后来证实根本没写,却仍坚称写了。我只好哄他来学校,说有特别的道法课。
中午放学时,我又得知他说下午不来,要当游戏主播。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感到十分棘手,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对学生的了解是否足够。
在教育生涯中,这样的问题学生并非个例。就像我曾经教过的小超,他是小学二年级的男生,因农村重男轻女现象,全家对他宠爱有加。他从上一年级就不想写字,学习十分懒惰。我接手后,抱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信念,采用了各种方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及时表扬法、师爱感化法等,可一年后他的学习热情和作业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当时我向同事诉说自己的痛心和棘手,有同事却觉得小超在玩跳跳球时很可爱,直到这位同事自己教到小超,才体会到其中的难处。
还有我原来单位的一位资深班主任,临近退休却因家长反映处理学生问题不公,被学校领导武断认为工作不到位,气得当场晕倒。期末还因家长上访告状被绩效扣分,尽管分数和钱数不多,但这位老教师心结难解,最终调到了另一个学校。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学生、家长、同事和管理层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作为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不仅要有在困境中坚持的勇气,还要有因材施教的智慧和豁达的心态。就像于洁老师所说,教师不是殉道者,投入真情值得赞美,适度“冷漠” 走得更远。我们要认清教育的真相,依然热爱这份事业,在希望的田野里寻找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