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习惯晚上的时候去荷塘边散步。荷叶已经残败。放眼望去,四周是萧条的景象,耳边呼啸的风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南方的风向来温柔,倘若寒冷,也会刺骨。这里尚是早春,前几日才透露出的些许春意,却正被晚上突如其来的冷风击了个粉碎。
从闲情轩向北走,是一座正经的石桥。再向北走,路过一条木制的长廊,待走到长廊的尽头,荷塘便突然现前。
倘或在夏天,抬头时必定会被这里一望无际的绿色所吸引,震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好一个“无穷碧”,不过这里的荷花倒并不完全是红色,除了娇艳的红莲,更有纯洁的白莲,微风送爽,抖动着含苞的白色的花瓣,恰如那十几岁害羞的少女白皙的手虚掩着娇羞的面。
不过,要我说,如今冬天走的不远,百花争艳的日子还远没有到来。这里的景象显得有些凋敝,枯了的荷,干涸的池塘,头顶上阴霾的天空,都令这里的行人加快了脚步。往昔这里的游人汹涌,有拍照的,有写生的,也有摘近旁荷花的,日夜更替,过往成为云烟,不免唏嘘了几声。
早已经过了正月十五。回乡的游子早已经各自回到自己工作的地方,曾经公园对面的四道宽马路熙熙攘攘的场景也已经不再。稀疏的行人恰像河畔柳树生发的新芽,又像如今黑夜中寥寥的星辰。
那些繁华城市又充满了“生机”,而乡村城镇的留守儿童以及老年人站在房檐下,台阶前,翘首企盼着,等待着下一个春节。
孩子在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呢?”老人在想何时才能真正地阖家团圆。
这是一个强调“价值”的时代。
看遍中外名著又怎样,不如读读作文书;爱好广泛又怎样,反正考试不会考;心地善良又怎么样,也不能“变现”成为钱财。
这是一个讲究“价值”的时代。我们披星戴月地工作;我们渴望用速成法学习,我们看碎片化的文字,不再过问看起来都吓人的厚厚的典籍经典;我们很少回家,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假期能够回家。于是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步入进入亚健康行列,更有不少的人因为加班熬夜而猝死;于是我们没有心境去沉下心去慢慢地看书,不再感动于“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于是我们渐渐得忘记父母已经慢慢老了,孩子也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
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当然也没有人会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这些。我们忙碌着,与其说是这个时代浮躁,不如说我们造就了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疯狂地考着证书,疯狂地为学习而学习着,为考试而考试着;我们看到网路上很多无下限的炒作,很多人因此成名,我们羡慕麻木,淡忘了内心最后一层道德的“警示线”;我们要考好的大学,要考好的研究生,因为我们似乎一直被人灌输着“好的文凭能拥有更好的工作”,却忘了一个人能在自己的岗位得到尊重是因为“才华”与“道德”,文凭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
社会的浮躁,终究是人心的浮躁。想轻松地得到,又付出的太少,做事情贪多贪全,导致两边都没有做好。眼前的陷阱伪装称糖果的模样,诱惑来到,两眼放光,不注意脚下,终被绊倒。
社会太浮躁,做人不能太轻飘。如果非要给“浮躁”对症下药,那就无非是“修身养性,踏实做事”。修身养性,才能有火眼金睛,看清楚哪些是诱惑,哪些是陷阱,才会明白物欲横流的社会,有许多被我们忽视的东西才是无价的;而踏实做事才会果断丢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才会明白一份汗水收获一份成果,才会为知识而学习,才会为提高自己而学习,才会在各种证书考试中抽身出来,用一份平和的心态学习有用的东西。
元宵节过后没有几天,我所在的城市罕见得出现了大晴天。公园大概在三月柳絮纷飞的时候会迎来很多的骑行者。阳春三月,万物生发,这里的骑行者的坐骑早已不是马了,而是近代才有的自行车,虽然少了一些“一骑红尘”的古风与浪漫,但也不失一些情致。是“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是“长安古道马迟迟”?快自有快的好处,慢也有慢的景致,但是如果想五分钟骑完这公园,便是“浮躁”无疑了,不仅失去了游玩的兴致,车子恐怕也会不堪重压,消极罢工。
他躁任他躁,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