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96天
原文阅读: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讲解:
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画,我也要走到生命尽头,再无办法与希望了。
启发思考:
凤鸟至,河图出,都是古代传说中有圣人王天下、出盛世的祥瑞。传说,舜帝时凤凰来仪于庭,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对孔子而言,“凤鸟”为何如此特别呢?根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郯子曾在鲁国宫廷回答疑问,解释传说中的先祖少皞为何以鸟名为百官命名。他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孔子听闻这段对话后,便“见于郯子而学之”(《左传》昭公十七年)。
在现代学者眼中,“玄鸟”或“凤鸟”极有可能是商民族的图腾象征。商代甲骨文中有“帝史凤”一词证实,“凤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神话动物,是“天”派向商代先祖的信使,可以实行交通天人的任务。在孔子的时代,这种古老的巫的信仰仍然活跃。
伴随轴心时期天人合一观念的个人转向,当时的人很可能想象孔子也有能力直接与神圣的“天”交通。《论语·八佾》中,仪封人和孔子谈话完毕后,告诉孔门弟子“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孔子是天的载具,把道带到这个世界。子贡称孔子“天纵之将圣”,也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甚至有楚狂接舆把孔子比为“凤鸟”(“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论语·微子》)。故有现代学者从巫传统的象征符号来理解孔子被作为先知的面相。
河图,一般与洛书并称河图洛书。《周易·系辞传》有关于“河出图”的记载,其中说道:“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说,圣人把显示吉凶的天象,“象之”,即转换成表示吉凶的卦象;卦象的变化,仿效的是天地的变化。卦象及其变化,象征着天象及天地间的变化,所以它“弥纶天地之道”。
据传说,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从战国时代开始,“河图”和“洛书”在儒家传统中广被接受为具有天启性质的文本。之后,到了东汉末年,当巫传统与道教混融时,河图洛书又在《太平经》中扮演了“天书”的核心角色。有学者研究认为,河图洛书的神话可溯源至古代巫的传统。
神话传说的意义,不在于事实如何,而在于其象征意义。 有学者认为,从孔子关于“凤鸟”与“河图”的感慨来看,古代巫传统的“通天地”为孔子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使他终于能发展出人得以个人身份,自由而且直接地,与“天”交通的构想。
也许,孔子未必真心相信祥瑞之说,只是借此感怀,哀叹天下没有圣君明主,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支持,抱负得不到施展。尽管他对颜渊曰说“用行舍藏”,尽管转身投入教育事业并成就斐然,但一生奋斗却不能经世救国,看不到太平盛世到来的希望,孔子也忍不住发出一声浩然长叹。
通常,人到暮年都会感慨自己将不久于世而发出哀叹。如果做个比较的话,孔子的这短短十二个字,有心酸、无奈和悲凉,但显得优雅、高贵,充满历史沧桑感。因为孔子重要的不是哀叹自己生命走到了终点,而是记挂着天下苍生,这是大胸怀,千载之下,惺惺相惜。明代净土宗的高僧蕅(ǒu)益大师读《论语》这一章时,感慨道:“此老热肠犹昔”。
时至今日,孔子期待的理想社会也没有完全出现,或许他设想的理想社会永远不可能完全出现。但孔子的理想社会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完全实现,而在于设定了一个标准。如同我们修身齐家,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虽然我们几乎都没做到。但有了那个最好的标准,就像山一样在那里,召唤每一个人去攀登,我们就更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前行。
孔子和其他先哲们设立的这些理想社会的标准,是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尽管没有一个国家能说是百分百的理想社会,但是这个社会和国家在问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在努力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