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一)三种对错观
1、法学家的对错观:谁证据确凿谁的错。
2、经济学家的对错观:谁社会总成本低的错。
3、商人的对错观:谁损失大谁的错。
注:法学家看的是动机与证据,经济学家看的是谁本可以用最小的成本避免问题发生,商人的逻辑是自己的权益应该自己维护。商人的对错观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更接近于成年人的真实生活,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人性、道德和法律
1、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性只涉及两点:生存和繁衍。
2、道德,就是用来约束个体的人性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群体的繁荣。
3、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一旦触犯必然受到惩罚的道德。
注:有些道德和法律接受不了事情,我却可以说它符合人性,所以它无善无恶。法律的好处是不管你有多好,但是你不能坏到没边儿。
(三)人生的三层智慧:博弈、定力、选择
1、怎么博弈?一要靠心态,二要靠策略。什么心态?共赢和感激。那策略呢?我认为要“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定力:长期主义。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3、学会选择,常常就是学会放弃:选择一个,放弃其他。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但放弃有时比选择更重要。我们应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
注:选择>定力>博弈。在选择后保持定力,在定力中用博弈调整。共赢,用来保持结构的稳定;定力,用来保持方向的稳定;博弈,一则保持增强回路,一则保持调节回路,正如孔子所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四)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
在有公理体系的世界里,只有能证明的和不能证明的。大师与大师的差异,是智商的差异,不是口才的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科领域,是没有公理体系的,比如经济学。
每个理论都有前提。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注:数学和物理的世界里是有公理的,很多东西是不言自明的,也是有范式可以去证明其存在的。但现实世界里充斥着最多的是复杂性,它们是有灰度的,同时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每当手中握有一把锤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因时因地因人,没有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只有存乎一心的机巧与应变。除了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别无他法。
第二章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一)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
1、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
2、观点,是你对一个事实的看法。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它和事实的关系更加密切。
3、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4、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注:真实的世界里,我知道的事实很少,我以为的事实,更多的是观点,观点因我而存在,因此它不是事实。这是事实和观点的区别。影响观点的除了看不见的三观,还有看得见的位置和利益,而且作用更加显而易见。有的时候,立场一换,观点立刻反转。用在自己身上,立场有的时候比观点更重要,这是利益使然;用在别人身上,想要影响别人的观点,以立场作为切入点更有效。信仰,相信并仰视如神明,内部始终自洽,与外完全相悖。在与人沟通时,信仰是不容置疑的,我的如此,别人的也一样,这是应该回避的话题。
(二)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1、“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就是一只“注射器”。
2、狡猾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别人。
3、愚蠢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自己。
注:当遇到“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时,人的注意力本能地聚焦于为什么,而忽略了后面跟着的观点是否正确,这就相当于默认了其正确,并将其注射到自己的头脑当中。因此,慎用“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因为我们可能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忽略了真正要面对的问题,从而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南辕北辙,放走了真正的狡猾的敌人。
(三)如何赢得一场辩论
1、辩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观众。
2、辩论的关键,你需要掌握一技巧:偷换概念。如果觉得很难听,那就换一种说法:重新定义概念。如果还是觉得难听,那就再换一种说法:纠正对方的概念。
3、辩论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逻辑的急智”。
4、10秒一个来回,你无法关注对方的论点,你只能关注对方的逻辑体系。一个人的论点往往由论据和论证构成,即“论据+论证=论点”。
注:真理本没有什么可辩论的,只是有的时候需要让它更明亮,所以我们需要与人辩论。面对一场辩论,需要关注的是论证,而不是对论据进行考据,因为考据是慢工和细活儿,电光火石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论证可以,正如这个世界是灰度的,人文社科的论点都是有前提假设的,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论据和论点,中间的论证过程可以说千奇百怪,区别在于哪个更直接,又或者哪个更能为多数人所接受。
(四)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1、经验不靠谱
2、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3、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注:头顶着成功光环的叫经验,身贴着失败标签的叫教训。光环有光环效应,标签有刻板印象,都带有偏见或歧视,没有绝对的是非与对错,所以都是不靠谱儿的。带着经验主义的思维做事,无异于盲人摸象,有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经验主义,就需要先大胆假设,再小心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如果结论与现实有出入,最终再进行调整。在这个链条里,无论哪个环节都要就事论事,事实只有一个,立场却各不相同,带着立场讨论问题,事实将永无大白之日。有的时候立场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是害人不浅的东西。
(五)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1、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给某些人的礼物,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练习、精进的一种能力。
2、每一个表象背后,都有一个“黑盒子”。虽然我们看不见这个“黑盒子”,但它才是所有规律产生的原因。我们把这个“黑盒子”,叫作系统。
3、我们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就是为了理解表象背后的“黑盒子”——系统,从而真正地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4、系统=要素×连接关系
5、系统的五种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其中,变量是“要素”;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是四种“连接关系”。
6、变量,就是系统中变化的“要素”。变量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存量,二是流量。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
7、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
8、什么是增强回路?两条增强或者减弱的因果链,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回路,就是增强回路。
9、什么是调节回路?“因”增强“果”,“果”增强“因”的回路,是增强回路。而“因”增强“果”,“果”减弱“因”的回路,就是调节回路。
10、什么是滞后效应?因果不是瞬间连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它们之间都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注:洞察,透过一个洞观察其内部。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真实世界里并没有显性的障碍,也不存在一个显性的洞口,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什么叫用心,就是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分门别类、抽丝剥茧的过程,透过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最基本的属性或特征。因为固有,只有遵循,不可改变;因为不可分割,所以足够微观和彻底;因为最基本,所以足以承担底色的角色,不至于偏离。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因就是系统。系统里的要素有存量和变量之分,存量是静止时间点的现有量,是过去所有变量的总和,变量是动态时间内的增加或减少量。我们往往过度关注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无视之前一直压在骆驼背上那一坨稻草,然后错误地归咎于最后那一根无辜的稻草。能够改变世界的是存量,而不是变量。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本质上是一种二进制算法,体现了这个世界的相对性与两面性。从阴阳出发,可以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因果链。换一个更通俗的说法,阳代表了增强,阴代表了减弱,增强可以带来增强或减弱,减弱也可以带来增强或减弱,这就构成了四条最基本的因果链。所谓回路,无非就是因果链的传递,也正因为此,整个世界才显得如此复杂。如何判断增强回路与调节回路,关键点在于整个链条的首尾两端。首端增强,末端增强,则为增强回路;首端增强,末端减弱,则为调节回路。在逻辑上,增强回路让世界走向极端,调节回路让世界回归平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恰当与否。所谓的滞后效应,无非是在因果链条上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要考虑时间的影响,思维可以跑得过时间,却跑不赢时间。
(六)流程、制度与系统
1、流程就是基于时间线做完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流程是线性的、连贯的、客观的。
2、制度就是做一件事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权力机构发布的规定,也可以是一种契约。
3、系统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4、制度,是规定,是契约,关注的是结果;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而系统,是内部各个要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关注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5、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改变制度是改变结果,改变流程是改变原因,改变系统则是改变模型。
注:制度是what,是明确的目标和结果;流程是how,是通向目标的路径,包括方向和节点,通过调整方向和节点,就可以对流程进行改变;系统是why,聚焦的是内部的要素与逻辑。制度是死的,流程是活的,系统则是道,虽不言,万物为之驱使。
(七)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1、四句话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一是证有不证无,二是以偏不概全,三是证有靠举例,四是概全靠推理。
2、逻辑闭环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你说A,他说B,两者之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注:科学的范式是证伪,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不能用来作为严谨的论证。人是害怕世上还有未知的动物,所以会给一切现象一个解释,哪怕胡编乱造的也行,比如鬼神。这就在头脑里装上了一套思维定势,有的是迷信,有的是科学,有的局部正确,有的一时正确,这就给逻辑思维分出了一个层次。如果逻辑思维是暂时的、开放的,并没有抱残守缺,随时准备升级,也就保持螺旋上升的态势,那么这个逻辑思维就位于最高层级。
(八)复利思维
1、很多人对上述两个例子中隐含的公式:(1+1%)365≈38和(1+10%)7.2≈2有很大的误解。如果我们把公式拆解开来,会发现复利公式中共包含3个变量,分别是本金、收益率、期数,并各自对应着最普遍的3个谬误。
2、期数谬误:365次方的确是非常美好的想象,可惜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3、复利效果谬误:,以7年为期,你大部分的收益还是来自你的本金所带来的利息,而不是利滚利。
4、收益率谬误:长期稳定的高收益,几乎是天方夜谭。复利公式的核心“高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
5、打开复利效应的正确姿势: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财富自己创造财富,才是获得财富自由的真谛。
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财富自由就是让钱生钱,这对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七成以上财富来自于创造,而不是那些看着高大上的金融游戏。对于一个人的医生而言,既没有足够长的长期,也没有足够高的收益率,想要财富自由,只能从本金上做文章。本金从何而来,来自于创造,来自于自身的价值。如果想要自由,还有降低欲望一途,毕竟欲壑难填,人还是要知止。
(九)概率思维
1、什么是运气?运气就是概率,只不过加了一点感情色彩。对我们有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走运”;对我们不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倒霉”。所谓“创业靠运气”,去掉感情色彩,即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概率。
2、你再聪明、再努力,都有可能是错的,这个可能性或失败的概率,来自信息的不完全。
3、提高成功的概率:在千位上,你可以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12%;在百位上,你可以通过选对战略,再提高5%;在十位上,你可以通过设计好组织结构又提高2%;最后在个位上,你可以通过做好管理,提高1%。综合计算,你的成功概率一共提高了20%,加上原来的5%,你的成功概率就变成了25%。
注:不出意外,生活中意外总是难免的。人的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有时我们觉得重要的却无足轻重,我们忽略的却最终决定成败,然后生出成败就在一瞬间的感慨。如果没有概率思维,人会陷入怨天尤人、自我否定,其实一切不过是概率问题。既然是概率问题,就有概率高低的问题,做提高概率的事情,虽然不能保证成功,至少能够提高成功的概率。如果一次不成,没有关系,只是次数问题,那就再来一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十)数学思维
1、第一种数学思维,源于概率论,叫作“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2、第二种数学思维,源于微积分,叫作“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3、第三种数学思维,源于几何学,叫作公理体系。
4、第四种数学思维,源于代数,叫作“数字的方向性”。
5、第五种数学思维,源于博弈论,叫作“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注:这个世上没有百分百的成功,但可以定义一个接近成功的概率,比如95%,然后就可以求出想要获得这个概率的成功所需的尝试次数。这就意味着屡败屡战并不是没有尽头的路,它是有一个明确上限的,在达到这个上限之前,你大概率已经成功了。概率思维就像一剂强心针,在需要保持定力的时候不至于崩溃,在需要保持信心的时候不至于陷入自我怀疑,始终保持积极、昂扬的状态。古人常说,履霜坚冰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可以归为微积分的范畴。所有的存量都可以切分成无数小块,所有的变量都可以累积成巨大变化,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管理好一个团队,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只需要几个公理,围绕公理会自然演化出规则。规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理。数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叫作向量,运用在现实中会有化繁为简的妙处。方向明确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整体收益最大;方向不明确时,分散兵力四面出击,同样可以保证整体收益最大化。在零和博弈中,非此即彼,如果只看局部,眼下可能占了便宜,其实长期是吃亏的。这就要有终局思维或全局思维,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保证全局最优解,而不是局部最优解。在非零和博弈中,要的是合作共赢与重复博弈,通过建立信任实现全局收益最大化。
(十一)系统思维
1、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2、看不清交易结构的变化,再完美的产品思维都白费
3、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才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
注:系统思维,本质就是按照规律办事,不责于人责于势,创造系统,优化系统,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第三章 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一)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1、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你要勤奋。你不仅要勤奋,还要可怕的勤奋。你不仅要可怕的勤奋,还要高效而可怕的勤奋。当然,这一切是有前提的:第一,你真的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第二,确保所有的勤奋,都在你的身体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
2、真正能够提高你效率的方法,不是从17分钟里省出17秒,而是用17分钟省出17个小时。也就是说,你要在这17分钟里做出一个决定——接下来要花费17小时做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做?这就叫作选择,选择做那些对你来说最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使用更高效的方法、更称手的工具。
3、四种杠杆:团队杠杆、产品杠杆、资本杠杆、影响力杠杆。
4、怎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呢?你需要三种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建立人脉的能力。演讲和写作是两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你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就要持续训练。那建立人脉的能力呢?关于人脉,你需要记住一句话:人脉,不是那些能够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注:每个人都是一家行走的公司,自身既是产品,也是品牌。想要把自己推销出去,自身这个产品得过硬,这就要能力和效率。自身这家公司要想运营的好,仅靠自己是不够,还需要外力来支持,优秀的团队,低边际成本的产品,资本和个人影响力,依靠它们来产生杠杆效应。
(二)把工作当成玩
1、工作是创造,不是消耗。他们的勤奋和努力,不需要老板的褒奖,不需要物质的补贴,不需要发朋友圈证明,不需要强打鸡血,也不需要被人说服和强迫。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消耗。对待工作的态度,正是优秀和庸常的分界线。
注:不是因为有了成就才有了工作的快乐,而是因为工作快乐才有了那么高的成就。
(三)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1、时间的颗粒度
衡量一个人在商业世界中是否职业化,恪守时间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尊重的前提】
第二,细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
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
2、时间管理三层次【年、天、时】
人与人的区别都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如果你不能以年的方式来管理时间,那么白白浪费掉的时间就会让以天、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管理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你不能在每一天、每一个小时上有所节省,那么每年的时间也无法真正得到管理。这三种层次是缺一不可的。
3、时间管理是一种习惯
习惯不会让人痛苦,养成习惯的过程才会让人痛苦。
史蒂芬·柯维说过:“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需要养成一些重要的习惯,接下来的,就交给命运了。至于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以什么样的状态生活,是你自己的选择,不应该由别人决定。最关键的是,只要你享受其中,高兴就好。
注: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大部分人却无视它,这是对自我和时间的双重否定。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财富是笑着离开你的,因为你不值得;你不理时间,时间也不理你,但时间是哭着离开你的,因为时间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四)指数级增长、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1、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是主宰商业世界的两个数学模型,它们的核心区别在于边际交付时间是否为零。
2、只有边际交付时间为零,或者抽离出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部分,企业才有机会获得指数级增长。
3、除了在幂律分布市场中险中求胜,创业者和求职者也可以考虑进入正态分布的服务业。
注:所谓边际交付时间,就是每增加一个需要交付的产品需要增加的时间,这个与产品的属性有关。有的产品一次生产,可以无限交付,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它就有实现指数增长与幂律分布的潜力。但是如果一个产品的销量与成本是线性关系,那么它的增长就是有天花板的,受限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风险。对于前者,赢家通吃;对于后者,雨露均沾。相比较而言,指数增长更有诱惑力,因为收益没有上限。正态分布则显得笨拙与辛苦,还有明显的收益上限,显得不那么高大上。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商业模式也一样,重要的不是高不高大上,而是适不适合。再好的商业模式,你没有匹配的条件与能力,反而会弄巧成拙,最终一败涂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把事做对,创造10倍价值
1、当你想增长10%时,你是希望在原有路径上获得自然增长。逻辑不变,血战向前,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你想获得的是10倍的增长,那一定不是在原有道路上走出来的,你必须寻找一条新道路。苦思冥想,不断尝试,只要找到优化的战略,就可能瞬间提高10倍。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
2、让自己发生改变,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好人。站在“时间轴”上看,你要离开的并不是那些“烂人烂事”,而是要离开曾经那个不断遇到“烂人烂事”的自己。
3、用心服务,真诚做产品,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心创造价值的人,时间会给你答案。
注:总是遇到烂人烂事,不是你倒霉,而是你本身就容易招染烂人烂事,要么自身修为不够,要么就是你不够强。想要变强,强一点根本没用,人海茫茫,那一点点的优势丢下去,可能连涟漪都泛不起来。除非把自己变成一块大石头,才足以激起千层浪。
(六)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
1、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2、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联结的本事。
3、一段合作关系,最初越是刻意、功利,越是不加掩饰、急不可耐,就越有可能和初衷背道而驰。所有的合作,都是先基于了解和信任,然后不断地把自己变得有价值,为身边的人创造价值,才得以实现的。
4、对双方有价值的事情,介绍双方认识是成人之美,分文不取;对单方有价值的事情,那是出卖自己的信用,重金不卖。
注:人脉不是说两句场面话、留了个联系方式就算了,重要的你能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有价值的人自带磁场,会自动吸引别人靠近,自已要做的只是保持真诚和仔细筛选。人情不是商品,你不能用钱来衡量,而且只要一沾上钱,人情就立刻变味、贬值。有趣的灵魂可以彼此滋养,喜欢就是喜欢,与别的没一丁点儿关系。
(七)知识、技能与态度
1、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它是确定的,不需要你通过自身的成功、挫败去验证,然后恍然大悟。
2、什么是技能?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的事情。
3、什么是态度?态度就是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
注:未经仔细审视,人很容易将知识和技能混淆。看了很多技能,却不亲身实践,然后抱怨知识无用;走了很多弯路,只重新发明了轮子,白白浪费了时间。与其这样,不如先花点时间甄别,然后该怎么学就怎么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态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以相同的态度看待你。你希望如何被看待呢?
(八)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
1、什么叫君子自污?就是你浑身雪白地出门,就会有人忍不住往你身上泼脏水,对你满满的恶意。人们不相信“洁白无瑕”,或者不能忍受有人洁白无瑕。
2、只有强大的内心,才会示弱。示弱,会邀请能量,邀请善意,邀请帮助。
3、如果你用自己内心认同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就会瞬间看淡所有的误解。
注:皎皎者易污,深深者难自清。人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如果不幸遇到了,一定是要想方设法诋毁的。其实他也不是看不惯,只是高出自己太多的时候,人的内心会不由得产生恐惧。想要别人不来污自己,就得先学会在小事上自污,在博得他人一乐的同时,迅速被别人接纳:“看那家伙的糗样,其实我们都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示弱不是真觉得自己弱,只是对人与人之间互有短长的清醒认识。没有喜欢高高在上的人,那叫盛气凌人;人们喜欢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春风是柔弱的。想要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得让别人舒服;想要别人舒服,就得学会示弱,让人如沐春风。外界的评价系统太纷繁,如果依靠外界来评价自我,难免陷入混乱和怀疑。这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健康、清晰的自我。
(九)人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
1、工资是支付给责任的,一个人想要涨薪,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
2、奖金本质上是一种弹性工资,是支付给超额业绩的。
3、股权:你和公司的合伙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利益共同体转变为事业共同体。你承担的责任更大、风险更大,但你也从给老板打工变成与老板一起创业了。
4、价值观,就是为共同的梦想工作,哪怕公司不给你工资,不给你奖金,全世界的人都拦着你,你也一定要做成这件事。这时,你和公司不再是利益共同体,不再是事业共同体,而是命运共同体,同甘共苦,同生共死。
第四章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一、理解What、Why、How,才能知行合一
没有Why,就没有动力,What和How也就没有意义。没有How,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体现在纸面上。
注:士兵只有在知道为何而战时,才能爆发出最强的战斗力,这是Why的价值;仅仅知道为何而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去战斗,这样才有可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二、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不管你要给人制造的是“优越感”“错愕感”还是“释放感”,都需要一种稀缺的能力,甚至是天赋,那就是智慧。只有当你的智慧多到溢出时,才有幽默感。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注:需要幽默感的场合并不多,多数沟通需要的是真诚的心态和清晰的表达,幽默算是在这基础之上的额外惊喜。不能说它可有可无,相比较它的风险而言,那一点点收益算不得什么。因为人心是复杂的,你的幽默很有可能会踩到别人的雷区,更可怕的是自己还全无意识,这就在无形之中得罪了别人。如果不是自己特别熟悉的人,又或者自己的智慧没有到溢出的水平,还是沉默是金更有价值。
三、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打好一个比方,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
第二步,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第三步,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
四、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他的。你在你的范围内做事,他在他的范围内做事,如果要跨越边界,就需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
注: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有边界的,而越界的往往是父母,还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能够处理的事情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社交、学习、生活上面。可是很多家长就是不放心,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权利,不给他们试错锻炼的机会,还要责备孩子的懒惰和无能。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剪断了天使的翅膀,却呵斥他为什么不会飞。
五、每个创业者背后,都有大量多巴胺的支撑
1、我们的人生需要不停地攀登,而多巴胺是支撑着我们攀上去的重要物质。
2、内啡肽很有特点,它和多巴胺不同,不需要有很强的动机。
3、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时候,一个人是不会表现出情绪上的快乐的,但刺激血清素分泌的时候他却会获得单纯的快乐。
注:快乐是有方法的,本质是生化的,循着基因的底层逻辑,不难找到人类的快乐源泉。自己的如此,别人的也同样如此。
第五章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一、世界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1、什么是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说,弱肉强食。在自然法则下,想要生存,个体的优势非常重要。个体的优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暴力”,一种是“狡诈”。如果你遇见一个野蛮人,他毫不讲理,我建议你用自然法则。
2、因为有一个大于个体目标的目标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了族群。家庭是一个族群,公司是一个族群,宗教是一个族群,国家也是一个族群。因为这个大于个体目标的目标,大家必须出让一部分自己的选择权和决策权给集体。这时定义出来的新的法则,就是族群法则。如果在一个组织里,我建议你用族群法则,遵守规矩,利用规矩。
3、什么是普遍法则?就是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理解和认同的东西。我无法说服你,无法改变你,无法教化你,但是,你可以保留你的想法,我也可以保留我的观点,因为一定有我们彼此都认同的东西。如果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我建议你用普遍法则。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挑战别人的立场和信仰。
注:放弃了自然法则,就意味着交出生存权。生存是人的底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叫不惹事、不作恶;但是人若犯我的时候,我也不能坐以待毙,面对不讲道理的人,忍让就是对人性的残酷与背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到了什么山,就得唱什么歌,想要维护自己在群体里的利益,首先就得维护好群体内其他人的利益。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价值是普世的,即使再多的差异,也总能找到彼此认同的点。既然是合作,那就需要求同存异,用彼此认同的东西抵消差异带来的斥力,从而让双方能够彼此相向而行。
二、找到并利用自己的战略势能
1、战争的本质,是对能量的控制。
2、我们还说,“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求之于势,是寻找战略势能,是追求技术的领先、商业模式的优越以及效率的优势;不责于人,是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进行赋能,是在匹配责权利制度的前提下对每个人全部能量的调动。
注:形势比人强。平地上的石头,动弹一下都费劲;高山上的石头,只要轻轻一推,就可以形成摧枯拉朽之势。石头还是那个石头,只是位置变了,就可以借势成就不一样的自己。埋头苦干固然少不了,但也只是那个1,势才是后面那无数个0。想要发现势,并利用好势,就要时不时抬头看路,动用头脑去思考借势的问题。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就不会犯错,但是它解决不了突破性增长的问题,根本的还是要求之于势。
三、产品价格到底应该由什么决定
1、产品定价最重要的因素是消费者,因为产品价格是由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价值决定的。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价值包括功能价值、体验价值、个性化价值。
2、价值越稀缺,价格就越高。
注:功能是基础,体验是升级,个性化是稀缺。因为稀缺,主动权在我,也就有了议价权。
四、利润,来自没有竞争
1、任何一个行业,所有的红利最终都会被竞争拉平,最后大家只能赚社会工资。这时候,只能通过创新来创造利润空间。
2、只有别人拿不走的,才是你真正的利润。
注:让你觉得滋润的利得一定不是处于均值的那个收益,而是要高出均值,甚至是远高于均值的收益。均值是被市场拉平的回报,本质是市场支付的辛苦费,也可以说是工资,与利润无关。只有市场愿意多支付的那部分收益,才是对稀缺支付的溢价,它把你和别人做了最好的区分,成为别人拿不走的真正的利润。
五、没有KPI,也能管好公司
1、没有后顾之忧的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性。
2、脑子里天天想着钱的人,是干不出漂亮事的。
注:KPI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人很容易被指标牵引,也很容易被指标限制,即使可以做到150%,但是指标只要达到120%就可以了,最理性的做法就是止步120%,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至于剩下的那30%,要么跟自己没关系,要么作为日后的缓冲带,最终受益的是个人,受损的是组织。对于脑力工作者,受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因为担忧而难以聚焦创意,一方面因自尊被剥夺心怀不满,难免患得患失。心被蒙尘后,还如何能够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六、让优秀员工成为事业合伙人
1、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是,你们有共同的短期利益;成为事业共同体的基础是,你们有长期的共同利益。总之,你们有共同想得到的东西。但是,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你们有共同不能失去的东西。
2、如果给员工涨薪50%,他愿意去做一件事,那么你们是利益共同体。如果给员工降薪50%,做成可以享受500%的收益,他愿意接受,那么你们是事业共同体。如果给员工降薪50%,另外让他再投入500万元,做成可以享受5000%的收益,他愿意接受,那么你们是命运共同体。
注:给一分钱,干一分活儿,这是利益共同体;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以谋求长期利益,这是事业共同体;不仅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还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入伙,这就是命运共同体。把优秀的员工变成合伙人,能够收获员工的忠诚,激发员工的斗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度过难关,争取更大的胜利。
七、勤劳能创富,但勤劳者能分到财富吗
1、财富=劳动×生产率×效用
2、用劳动来创造财富,有两个非常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劳动创造财富,天花板很明显。第二个问题:劳动能够创造财富,但是劳动本身并不分配财富。
3、致富的本质,并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靠能力,而分配财富靠稀缺。
注:因为稀缺,所以不可或缺;因为不可或缺,就可以决定财富分配。如果别人有什么意见,连到手的那点财富都要归零,那还有什么可不服的呢?
八、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
1、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一切的分配方式,都是固定、剩余、分成的万千组合。
2、一切的商业模式,都必须有全局性增量。如果没有全局性增量,那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把你口袋里的钱换到我的口袋里。
注:分钱不是为了个别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要从全局出发,如何能够使得全局产生增量,这钱就应该怎么分。基本原则是前期功劳大先分,且拿大头,功劳小的分剩余,且拿小头。分钱是个技术活儿,搞好了大家心服口服,未来的蛋糕会更大;搞不好人心就散了,原本大好的局面,一下子就散摊子了。不可不察。
九、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
1、有信用的人,受到尊敬,有话事权。
2、信用,比黄金值钱,比性命还贵。
3、从本质上看,我觉得人的一生,是赢得信任的一生,是勇敢地用责任换取信任的一生。
4、一个人的信用要靠一生来沉淀,但毁掉它往往只需要一分钟。败光了,就再也没有了。
注:信用不同于金钱。钱透支了还可以再挣回来,信用透支了可就再也没有了,别人连补救的机会都不会再给。一个人之所以被信任,那是有之前所有的行为做背书,因此他未来的行为变得可预期,别人也就愿意向他开出信任的支票。可只要失信过别人,哪怕只有一次,别人就有理由相信还会有下一次,那么选择信任就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人天生是厌恶风险的,为了规避风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收起自己昂贵的信任。
十、公平、公正与公开
1、公平,我们可以理解成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万物。公平的核心,不是用“哪一把”尺子,而是用“同一把”尺子。
2、公正,可以理解成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
3、公开,我们可以理解成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
注:统一标尺未必公正,但确实公平的,因为无差别,就像一碗端平的水。可人的禀赋是各异的,拿同一把尺子丈量,难免会有所倾斜,这就可能有失公正,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重要的是,谁能确定用哪把尺子?应该由那些需要承担选择后果的人来制定标准,一旦标准确定了,他们也就没有权力去更正了,必须接受他人的监督。至于监督,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没有比公开更好的方式了。
十一、效率与公平
1、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追求相对平等。
2、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注:没有效率的公平就是削足适履,最终整体利益反而得不到保障。先解决效率问题,让每个人都买的起适合自己的鞋子,至与谁在这个过程赚的多了,那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人的脚才是最宝贵的。等穿鞋的问题解决后,有些人的鞋太过奢华,有的人的鞋太过潦草,这时候再解决公平的问题,又会让社会的整体利益再上一个台阶。
十二、劝酒的本质,是服从性测试
1、劝酒,不是酒文化,而是酒文化中的恶习,是对酒文化的扭曲。
2、我还是试着劝痴迷于劝酒、痴迷于服从性测试的领导们一句话:真正的领导力,来自内心的追随,而不是行为的服从。
注:人性不要测试,测出来的东西都是有水分的,因为别人会把真实的自己掩藏起来。真正的领导力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自己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别人自然会跟随;自己都做不好自己该做的,还要指望别人服从自己,除了收获大把大把的鄙夷外,恐怕也就只剩下几个奴才的叫好声了。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于《底层逻辑》,作者刘润。本文将该书纲要内容进行了罗列,仅注释部分为本人撰写。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建议阅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