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写过一本《趣味心理学》,在书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
然而,有趣的是,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采取了与作者的告诫相反的行为,先翻阅了第八章第五节。
普拉图诺夫会在书中开着个小小的玩笑,正是为了阐释心理学上的一个有趣的现象“禁果效应”。
例如,非常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来自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一见钟情,但是,由于这两大家族是世仇,所以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家族高层的坚决反对,这两个年轻人注定是没有办法在一起,最后双双殉情。
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但是,心理学家却从中看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才认识的年轻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此激烈的爱情中,使得他们不惜用死亡来反抗家族的干涉?
答案出乎意料:就是因为这两大家族的干涉,激起了两个年轻人的“禁果心理”,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更加坚固。
这故事可以说是“禁果效应”的完美注解,所以“禁果效应”又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两种心理:一个是逆反心理,另一个是好奇心。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心理则是基于人们挣脱束搏、追求自由的基因。
这两种心理都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面对被禁的事物,我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它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好奇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心向于叛逆,也就是亲自尝一尝“禁果”的滋味。
正所谓,凡事都有两面性,“禁果效应”也不例外,它还会带来另一个副作用:禁止行为本身也会使很多原先对此不感兴趣的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然后纷纷尝试去品尝“禁果”。
这种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应该是有很多的,例如,欧洲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王尔德,劳伦斯,萨特等人的作品列为禁书,结果适得其反,非但没有使这些人的作品消声灭迹。反而使他们名声大噪,连许多原本并不了解这些作者的人,也开始偷偷摸摸的传播这类手抄本,而且当局禁止手段越严厉,这些书在民间越受追捧。
可见啊,很多时候,禁止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还会事与愿违。
既然如此,与其堵塞不如疏通,对于那些无法禁止的和没有太大必要禁止的事情,取消禁令说不定能带来意外的成效。
我们的很多行为的原始动机都只是一种“禁果效应”,越是打压,越是会激起逆反心理。相反,若是停止了打压,采取认可、宽容的态度,人们做这件事情的渴望和执着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与其一味打压,不如先让事物自然发展。
例如,当我们面对他人犯错的时候,不能单靠打压来解决问题,不说明缘由,只是一味禁止,反而可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根本没有错。我们应该找准问题源头,对症下药。
例如,自己家的孩子犯了错误就直接体罚,可是这并不能让这个孩子明白自己哪里错了,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认识到错误的根源,然后再好好改正。(以上这方法,个人觉得只适用于十多岁的孩子)
我也是带过小孩的,我明白,有些时候,用后面这方法反而不如前面的方法,有时候道理是讲不通的,因为就连大人都有不讲理的时候,更何况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