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是关键

在王阳明先生所创立的心学体系中,“事上磨,心上练,知行合一”被奉为修身的根本路径。这三者并非割裂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心上练”是根基,是贯穿始终的功夫,它要求我们于日常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清醒觉察与精进锤炼。一个好的念头,如同心田注入的一股清泉,能涤荡尘埃,滋养浩然正气,焕发出积极乐观的生命光彩;而一个不好的起心动念,若仅仅如旁观者般掠过心头,听之任之,不加以及时的警醒、深刻的剖析与坚决的斩除,则如同野草留根,逢雨便生。它不仅会导致我们在同一类过错上反复栽跟头,往日覆辙重蹈,更会逐渐侵蚀、钝化我们本就需勤加擦拭的“观照”明镜,使其日渐蒙尘,光华暗淡。长此以往,我们便会陷入一种可怕的麻木与习惯性失察,对不良的心念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那么,所有净心的努力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效甚微,甚至前功尽弃。

回溯近来的这段时光,我于静默反省中,深感愧疚与警觉。曾一度坚持的规律阅读在不知不觉中中断了,那些能滋养灵魂、唤醒智慧的晨间诵读也渐渐从日程表中缺席。我的生活,陷入了一种“上班、下班、回家刷短视频”的简单而机械的循环。我沉溺于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与看似慰藉人心的“心灵鸡汤”所带来的瞬时快感与廉价满足之中,自以为这是一种精神的放松与知识的获取,殊不知,我的心智正在这种被动接收与浅层刺激中悄然退化,我的灵魂在缺乏深度思考与主动汲取的环境中变得懒惰而贫瘠。这短暂的放纵与懈怠,所带来的后果是惊人且显而易见的——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猛地推回了数年之前的思维困境与情绪泥沼之中,甚至感觉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倒退了数十公里。

这种倒退,最直接地体现在我的工作与人际交往中。那种曾经通过持续学习与潜心修行才稍稍平复、收敛的急躁心性,竟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悄然复燃,且势头猛烈。当共事的同事们处理事务不够细致、偶尔出现一些纰漏时,我不再是像以往那样,首先怀着一份理解与宽容之心,去耐心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居高临下的抱怨与责怪语气。这种语气,以及其背后所传递出的不满情绪,如同一片无形的低气压中心,让周围的空气瞬间变得凝重而令人窒息。久而久之,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在蔓延,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避开与我正面的交流,团队间那份原本应有的融洽与默契,因我内心的失守与管理失败而出现了显而易见的裂痕。

更为可悲的是,这把从工作中点燃的无名之火,并未随着下班钟声的响起而熄灭。它像一条隐形的尾巴,被我毫无察觉地携带回了本该充满温馨与宁静的家庭港湾。妻子依然如往日一般,带着满满的关切与温柔,递上一句简单的问候:“忙了一天了,要不要吃点水果歇会儿?”这本是世间最寻常也最珍贵的善意,此刻却像无意中触碰到我心中那根积郁已深的引信,我竟以满脸的不耐烦,甚至略带怨怼的态度,生硬地回应了这份美好的心意。我清楚地看到了她眼中一闪而过的错愕与深深的无奈,也敏锐地感受到了整个家庭氛围因此而瞬间降至冰点的紧张与低温。我将自己在外面世界所承受的压力与内心滋生的烦恼,不加任何过滤地转嫁给了最亲近、最应珍惜的家人,这无疑是双重的失败:既是职场修养的失守,亦是家庭责任与情感的失职。

静夜独坐,扪心自问,王阳明先生的教诲如同穿越时空的洪钟,在耳边隆隆敲响,振聋发聩。他深刻地指出,人生的诸多烦恼、痛苦,乃至那些极致的煎熬与绝望,追根溯源,主要并非源于外境的顺逆与得失,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不明”与“贪欲”。这“不明”,如同眼翳,使我们看不清宇宙的规律(天道),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事理),更看不清自己那颗原本清澈光明的本心(良知)。而这“贪欲”,则如同深不见底的沟壑,驱使我们永无休止地向外攀援、索取,渴求更多本不属于自己或超出自身福分的东西。

一个具体的例子便是在上个周末,我应邀去一位同事家中聚餐。这位同事从资历上讲,还是我的下属。当我踏入他家中那栋崭新的房子,看到里面精美雅致的装修陈设时,我的内心不是随喜赞叹,而是瞬间被一种强烈的不平衡感所攫取。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凭什么他能够建起这样好的新房子,而我却没有这个能力?他职位尚不如我,我怎么会反而落后了呢?” 这念头一旦生起,便如毒蛇般缠绕心头,挥之不去。在整个聚餐过程中,乃至回到家里之后,我的心情都因此事而时好时坏,闷闷不乐。这正是心上“贪欲”的典型显现——盲目与他人比较,渴求自己未曾拥有的物质享受,并将自我价值错误地建立在这些外在的拥有之上。试想,若不是曾经学习过阳明心学,懂得些许反省之道,我可能将长久地陷在这种自我折磨的意识漩涡里不能自拔,在羡慕、嫉妒与自我否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正所谓“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先生此语,道破了修行的真谛。人之一生,犹如航行于大海,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风浪、挫折与艰难困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会遇到这些困境,而在于当困境来临之时,我们以何种心态、何种智慧去面对它、理解它,乃至最终化解它。这一切的起点与终点,都归于我们的一颗心。把自己的心修好,炼就如如不动、澄明通达的本体,便能拥有化解世间一切烦恼的终极力量。

王阳明先生有一段极为精妙的论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世间万物,其意义与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心”所赋予和呈现的。你的烦恼,归根结底始于你的心对事物的判断与执着。你认为它是好的、是机遇,你的心情便会豁然开朗,充满力量;你认为它是坏的、是障碍,你的心情就会布满阴霾,沉重不堪。譬如,面对同样一场不期而至的淅沥小雨,有人会觉得厌烦无比,认为它打湿了道路,泥泞了鞋袜,因而心情郁闷,抱怨连连;而另一些人看到这雨,却会心生欢喜,他们认为这是在忙碌生活中难得的一份意境,享受在雨中漫步的悠闲,感受那烟雨朦胧带来的诗意与宁静,内心不禁飘飘然,舒畅无比。所以说,心情的好坏,境遇的顺逆,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全系于内心对世界的解读与映照。

这段时间的疏于学习与反省,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心灵层面的深刻含义。我感觉自己心灵的敏锐度在降低,能量的层级在下滑,那种由内而外的清明与安定感也在减弱。为此,我从明日始,必须做出坚决而彻底的改变。首要之务,便是重新建立起与经典学习的紧密连接,保持学习的“黏性”,让主动的、深入的思考重新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这不仅仅是阅读书本知识,更是将生活中的每一处境遇都视为练心的道场,将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作为反省的考题。

我深知,真正的修行不在远方的深山古刹,不在玄妙的口头理论,而就在每一次情绪升起的当下,在每一个与人交往的瞬间,在每一处能照见自己内心真实面貌的“事”上。当我再次想要脱口而出指责同事时,那正是练习内心宽容、言语柔和的时刻;当嫉妒之情如同暗流在心底滋生时,那正是看清“贪欲”本质、强化内心坦荡的契机;当对家人的关怀感到不耐烦时,那正是修炼内心感恩、回报以温柔与耐心的良机。这些看似琐碎平常的生活片段,实则是我们“心上练”功夫最真实、最有效的道场。

王阳明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而我更要在此基础上,于每一个细微的念头里勤加练习,才能让心灵在任何境界面前都能保持那份如如不动的清明与自在。保持学习的黏性,本质上就是保持对内心世界的持续观照与警觉不松懈,让古圣先贤的正知正见如同源源不断的清泉,时刻洗涤我们被尘世沾染的心灵,使我们不致迷失方向。

如此,方能在起心动念的细微处下得真功夫,在世事纷扰的磨练中见得真定力,让“知行合一”不再是一句停留在书本上的玄妙理论,而是转化为生命中实实在在的体悟、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以及从容应对世间万变的根本智慧,最终引领我们走向真正的心性光明与生命自在。这便是我从这段迷惘中重新寻得的方向,也是我对未来修身的庄严承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念兹在兹,此生不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