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随时装着别人, 就是好修养
原文
师冕见, 及阶, 子曰:“阶也。”及席, 子曰:“席也。”皆坐, 子告之曰:“某在斯, 某在斯。”师冕出, 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 固相师之道也。”
华杉详解
“师”是乐师、掌乐之官, “冕”是他的名字。古代的乐师多用盲人,因为盲人对音乐最敏锐。所以这位师冕, 是一位盲人。
师冕来见孔子, 孔子亲自迎接并导引他进屋。走到台阶边上, 孔子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边上, 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 孔子又跟他解说每个人坐的方位:“某某在这里, 某某在这里。”师冕走后, 子张问孔子:“师冕是一个盲人, 老师对他照顾得这么周到, 这里面也有道吗? ”孔子回答说:“是的, 这就是接待盲人的方式。盲人需要人扶助、导引, 随时告诉他周围的人、物、事。”“相师之道”的“相”就是帮助、导引。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修养, 就是心里随时都装着别人, 对别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而所谓礼崩乐坏, 就是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比如我们上下飞机的时候, 空姐会向每个人点头微笑致意, 那些回应空姐, 也跟空姐打招呼的人, 就是心里装着别人的; 而那些不搭理, 只顾自己快走的,就是没有那心的。有时候你看那空姐, 她嘴里在打招呼, 眼神却空洞地看着空气, 没有和你目光交接, 那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搭理她, 所以她也麻木了,只是机械地完成规定动作。
孔子对师冕的接待方式, 子张问是不是也有道在里面。其实怎么接待盲人, 也是有礼仪规范的。《礼记·少仪》规定:
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 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
如果房间里没有点蜡烛, 有后来的人进来, 在房间里的人就要告诉他怎么走、坐哪儿。有盲人进来, 也是一样。
学习了《礼记》的规定, 下次就要记得, 如果在电影院看电影, 有后进来摸黑找座位的, 要主动轻声告诉他这是几排几号, 看他的座位在哪儿。
心里随时装着别人, 养成好习惯, 就是好修养。人人都有好修养, 社会就是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