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背诵课文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1)只注重阅读,不重视理解。背诵课文时,声音很大,囫囵吞枣,不理解课文上下句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造成背诵课文时上下句连贯不起来,大脑一片空白。
(2)不注重课文的画面感。背诵课文时,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没有抓住关键。脑袋里全是文字,作者描述的故事情节或画面从来不去想。回忆课文时,只能靠熟练度,中间一字或词想不起来,就会导致后面的内容全部脱节。
(3)记住的课文不及时复习。没有任何记忆方法可以让我们过目不忘。只有及时复习才能让我们对课文久记不忘。
背诵需注意:
(1)通读课文。一切记忆都离不开阅读。所以,在记忆任何课文之前,都要通读课文,而且要发出声音。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一般读不通顺的课文,记起来也非常困难。在通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标出生字词,以及在记忆过程中自己感觉比较抽象的字或词。先把这些生字词记住,才有利于我们流畅记忆。因为,有时候个别生字词没记住,会导致整个句子记忆断裂。思维导图中的关键图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个记忆问题。
(2)梳理课文逻辑。作者的写作逻辑就是我们的记忆逻辑。所以,一定要梳理清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推导关系。有时候,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作者而不是读者,就更利于理解课文的逻辑关系。要想看清作者的写作逻辑,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分支进行关键词提取和布局。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整篇课文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3)长篇课文要循序渐进地背诵。如果要记忆的课文篇幅很长,一定要采取目标分解法,即把长篇课文分解成若干短篇。就像切西瓜一样,整个西瓜无从下口,可以切开一块块吃掉。我们在用思维导图阅读一本书时,也常常采取这个策略,即把书中每个章节画成一幅思维导图,而不是把整本书画成一幅思维导图。
(4)抓住遗忘规律,及时复习。课文记忆完毕后,一定要抓住以下三个复习节点:①刚记忆完毕,立刻复习,强化熟练度;②晚上临睡前,一般是晚九点左右,这一时间点大脑的记忆力特别好;③第二天晨读时间,一般是早晨7点~9点,这段时间为大脑一天中的黄金记忆时间。另外,传统的记忆方法,记忆过程很抽象、枯燥,复习时大脑更觉得无聊。如果可以画成思维导图,相信大脑在复习时兴趣会更浓,注意力更集中。
从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看到,学生可以熟练背诵古诗中的名句,但是往往前两句或者古诗的题目、朝代和作者记不住。因此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整首诗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