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给孩子挫败感,而是为孩子寻找优点和进步,以此激励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我们要逐渐从“给予型”的家长,转变为“赋能型”的家长。
俗话说:“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
亲子关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命题”,它的好坏决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
第一,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无力感”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彰显自己的聪明才华。
第二,父母学会“忽视问题”
父母不要盯着孩子的错误,要把“过失”看成是和“成就”同等重要的教育。
第三,善于洞察孩子的“需求”
孩子最需要的是有“心”,能够读懂自己的家长,因此教育中父母要学会“读心”。
把行为层面上的沟通换成心灵上的交流,洞察孩子的需要,才能让孩子“接纳”我们
第四,看到孩子的情绪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照顾好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道理才会有意
第五,与孩子同频共振,给孩子力量
儿童心理专家田宏杰说:
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孩子跨越挫折,他才会获得力量。
力量的最佳来源是感同身受,尤其是与孩子“同频共振”会轻松地把好心态传递给孩子。
第六,减少负面评价,多观察
我们要创造“观察”孩子的机会,用眼睛和耳朵来替代嘴。
不批判:在孩子与我们的设想有出入时“提醒却不插入”,用眼睛看到孩子“想怎么做”。
倾听孩子的反馈,找到解读孩子心灵的密码,从而找到支持、帮助、引导孩子的依据
第七,用肯定的语言给孩子价值感
李玫瑾教授提出观点: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有时候孩子在学习上失败了,已经很沮丧了,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孩子的自尊,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鼓励他。
总之,关系大于一切,关系就是情感,关系就是尊重,关系就是认同,关系就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有了好的关系,教育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