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理论,当你看到它的时候感觉到一种“爽”,都是一种释放,一种内心压抑的释放。
一种理论,能解释的东西越多,就越接近真理。拉康,统合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当代代表人物,齐泽克,大左派,用来分析各种文本,电影啊,理论啊。所以,在西方社会,拉康的力量不光用来进行精神分析,应用的非常广,在社会,文化层面等。
一个人的思想从何而来?为何会有分别?
在哲学上这叫认识论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你想要把我任何事情,都要依靠你脑子中的想法和思考。需要依靠你脑子中运行的这些思绪。
我们的观念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想?
一个哲学,你必须要给出一个答案的,必须是明确的,不然就是自己玩儿,自欺欺人的。
人和世界之间是存在一个中介、一个滤镜,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心,也就是人的思绪,观念。就是FO说的分别心。这个东西驱使和决定了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人为何为何观念(思绪)?
一套精神分析学说,你必须把这个研究清楚,然后你才能去分析和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否则,你连这个问题都弄不清楚,你谈何去理解强迫症啊,何谈去理解抑郁症,人格分裂啊?如果连底层的逻辑都没理解清楚,你分析个什么?
这是个起点问题,必须首先回答。
拉康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是个人不断被“污染,塑造”的过程,婴儿在6个月~1岁半的时候,经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镜像阶段”,就是照镜子。这阶段非常重要,它形成了人的精神结构,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己的分别心。
很多人实际上对镜子是很恐惧的,在鬼片里面,很多鬼都是在镜子里面出现或者看到的,镜子可以照妖啥的。
拉康认为,我们人都是早产儿,和动物不一样,动物从出生那一刻,就很成熟了,猫猫狗狗出生以后长两三个月,就非常成熟了,它就跟成年的动物一样什么都知道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婴儿没有独立性,非常脆弱,需要母亲来照顾和供给,不然就会饿死,病死,冻死。婴儿以来母亲,母亲照顾喂养婴儿。6个月以后,婴儿就进入镜像阶段了,婴儿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第一次认识到了他自己。
如果把分别心都扔掉,世界就成了什么样子,混元一体。
为什么很多宗教修行要去掉分别心,复归于婴儿,追求的都是零岁到6个月这个阶段的以后婴儿的状态,他看到这个世界是混元一体的状态。
婴儿开始分别,哦,妈妈有眼睛,耳朵,鼻子,胳膊腿,身体,然后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整体形象,有个大概的认识。
但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不会有这种认识的,在刚出生的婴儿眼中,妈妈是个什么形象呢,是个破碎的形象,他只会看到,是这个乳房,这个胸部喂养他,他只感受到某种味道,某种像马尾一样的东西在轻抚着他。他感受到一种温暖,长大以后会知道,这是妈妈在抱着他。
这出生到6个月之内这个阶段,婴儿眼中的形象是破碎的,非整体的,对自己也是,他不知道这只手是自己的手,他对一切都没有概念。在婴儿眼中,这个世界是既支离破碎又混元一体的。一 就是等于 无。
既然这个世界是一体的,那么是不是这个世界怎么划分都可以?
那这个世界就是破碎的,就是无。
6个月以后,他发现了一个东西,镜像,从镜子当中认出他自己。为什么之前就不行?
一方面是大脑的发育不够完善。
二是随着生物机能的发展,他意识他了他要依赖母亲的照顾和喂养,妈妈对他也有要求。
随时饿了就哇哇大哭要吃奶,她母亲在没时间或者累的时候,就会对他有要求,你这样哭我不喜欢,表现出一种否定。随着慢慢长大,他对他母亲表现出来的这种否定,开始是对这种否定没啥能力反应。后面就开始想问题了,(原始思绪),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她开心,让她无条件地保护我,这时候婴儿还没有分别心。就是一种原始的驱动力,本能,因为他要活下去。
虽然在起始阶段他还有没有一个妈妈完整的形象,但是一旦有了这种驱动力,就会被卷入一个非常可怕,非常无奈的一个事实,根据拉康的理论和视角,婴儿这时候就产生一种动机,想让自己理解母亲的要求。他以前是完全理解不了,是一个破碎的世界。但是他有了驱动力以后,他想要求得母亲对他无条件的保护。
第一点,他得知道他的母亲是怎么看他的,他以前是不知道的,只是纯粹的生物本能。
他想要母亲的无条件的保护,就要试图弄清楚她是怎么看我的,她为什么要否定我,有时候不喂我,不在我身边不保护我。她到底在生什么气啊?他到底是怎么看我的。这时候婴儿就会产生一种认识自己的冲动、渴望。从这时候,就开始形成自我,为什么要形成自我?为了生存下去,苟活下去。
这时候他没有什么道德啊,情感啊,就是为了存活下去。没有语言,没有分别心,唯一的情感就是依赖,其实就是利益(被照顾,生存下去)。拉康认为,那个时候婴儿就是这么理解世界的。人的自我产生于跪求。婴儿是被迫要产生自我的。因为如果不产生自我,就没办法和母亲达成一种交易,就没办法从母亲那里索取更多的保护和照顾。
当他第一次在镜子里面看到自己,他不知道镜子里面是自己,但是随着母亲他同时出现在镜子里的次数多了,这个婴儿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他的母亲似乎对镜子里的这个东西,有要求啊,有诉求有想法,是有关联的,母亲的行为和镜中的幻想是有关联的。
他发现这一点,就要开始领悟了,哦,镜子当中的这个东西在哭闹,母亲不喜欢,然后发现镜子中的东西跟自己也有关联的,当他有某种感觉时候,比如说婴儿在被他妈妈抱着,他妈妈的发丝掠过他的联系,然后镜中的东西也有这种效果,他会产生一种感觉,哦,原来我能控制镜子中的东西。
然后会领悟到一个重要的事情:镜子中的东西就是我。
镜像阶段只有人和灵长类生物才能完成。不是说照镜子的时候有反应,而是知道镜子中的就是他自己。
怎么样才算动物知道镜子中是他自己呢?这是个很复杂的东西。
这里引出拉康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1. 人的自我来自镜中的幻象。
2. 人的自我来自他者的凝视。
婴儿想要母亲满足自己的要求,想让知道自己子母亲眼中是什么样子。然后在镜子中发现了关联,原来我就是镜子中这个幻象。然后慢慢地把那个幻象整合到自己心中。然后就知道,镜子中这个幻象就是我自己。这个动作和过程的驱动力是什么,就是他想要母亲满足他自己的要求。才能得到保护和照顾。婴儿的自我实际上是来自于母亲的凝视。
按照拉康的理论,人的自尊实际是为了服从别人,满足别人的要求,想从别人哪里获得一些东西,奶水、照顾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