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或悔恨对“事”,是健康的情绪,而内疚则对“人”,是被扭曲的意识。
导致内疚的想法:
1. 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没做应该做的事),因为我的行为与我的道德标准不符,它违背了我的公平理念。
2. 这种“坏行为”足以证明我是个坏人(或者证明我生性恶毒、自甘堕落或坏透顶了等)。
导致延伸情绪(抑郁、羞耻、焦虑)的想法:
1. 因为我有“坏的行为”,我肯定不如别人,或者一无是处(导致抑郁)。
2. 如果我做的坏事被人发现,别人肯定会鄙视我(引发羞耻感)。
3. 别人说不定会报复或惩罚我,我的处境很危险(激发焦虑)。
引发内疚心理的认知扭曲
1. 你认为自己做错事了。把过失不成比例地放大,就会痛苦和自责。
2. 乱贴标签。因为你做了错事,所以你给自己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自责个没完,而没法想出解决对策。
3. 罪责归己。某件事即使不是你的错,你也要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4. 错误的“应该”句式。 你觉得自己应该是全知全能的完美之神。在完美主义的“应该”句式中,很容易感到挫败。
内疚怪圈(情绪化推理)
a. 我觉得内疚,我觉得自己应该受到谴责。这意味着我是个坏人。
b. 因为我是个坏人,所以我应该痛苦。
自我惩罚式的行为模式只会激化内疚怪圈的循环过程。
正确解决方法是:a. 承认错误已经发生;b. 制定改正错误的策略。
采取自爱、放松的态度会帮助你吸取教训、改过自新,内疚一般只会添乱。
克服内疚的方法
1. 消极思维日志
每天几下不良想法和比较客观的想法。
2. 消除“应该”法
a. 问自己,谁说应该?哪儿写着我应该。你是规则的最终制定者,只要你觉得没用,就可以修改或删除它。
b. 告诉自己应该命题与现实不符。我在某种情况下就会这么做。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必内疚,好好享受。关注怎么做会更好。
c. 增加你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不需要被这些应该命题催促。想想自己生命中是否有某一个时期你感到特别幸福,觉得自己非常满足,富有成效,并且完全能够控制自己。明确没有“应该”,你也能拥有丰富快乐的生活。
d. 学会接受你的局限性,明白你有时会犯错误,你会成为一个更幸福的人。
e. 为什么我应该?质疑其中的理由,找到不合逻辑的地方。
3. 学会坚持和拒绝
别人可以利用你的内疚感操纵你,这样你会总想取悦别人,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不断妥协是在助长对方的依赖性和自暴自弃的生活方式,会感到自己被利用。双方关系的基础不是勒索。
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最佳利益。
4. 反哭诉法
当某人向你哭诉、抱怨和唠叨,使你感到无奈、内疚和无助时,你希望通过提出建议帮助ta,可是对方迅速否定,继续抱怨,并让你认为如果想逃脱就是在抛弃ta,然后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内疚。
方法:不管对方说什么,都要想方设法地认同,接下来不要提供建议,而是真诚地说一些赞美的话。
原因:人因为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才会满腹抱怨发牢骚。如果你试图通过建议帮助他们,它们会认为你在批评他们,因为你的建议就意味着它们处理事情不当。相反,如果你认同它们并能加以赞赏,他们就得到了肯定,会很快释然并安静下来。
5. 莫瑞反哭诉法
认同感他人所说的话,然后在他人地抱怨中找出一些积极的方面并专门围绕这些方面讨论来分散悲叹者的注意力。(个人感觉,掌握不好容易显得敷衍)
6. 改变心态
克服罪责归己道的认知扭曲,对方的痛苦可能是由于对方的错误认知造成的,而不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