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说法,说是买上件功能先进的家用电器,或是开始吃一些常规食物以外的食物,目的呢?
“这样生活才有质量”或者“提高一下生活的质量”。
诚然,无可厚非。
但是近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某位高职位退休人员暂且称之为甲先生吧。前年(2016)年甲先生年满60岁正式退休,以其相对高的职位而享受相应的较高退休金,大家都非常羡慕他,都说这下可以好好地享受一下退休生活了。但是,甲先生却在当年年底因为脑梗并发其他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慢慢恶化至偏瘫不能言语。跟病魔抗争一年多以后而过世。
大家都为他的遭遇扼腕叹息。
甲先生嗜酒喜吃肥甘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
“这样,生活才有质量,才是享受生活”。
大碗喝酒,大块朵颐的瞬间,被定义为“相对糟糠”而“有质量”,就在这个瞬间,人感到极其的满足与舒服,这或许就是“有质量”、“享受”。
可是,说“瞬间”,瞬间就过去了。
听到甲先生的遭遇时,我在想,那些个“有质量”、“享受”的瞬间都去哪里呢了?而当时过境迁,生活又切换成了病痛折磨的“瞬间”,那么,此时,又何来“质量”?何来“享受”呢?
由此看来,我不得不感到一种彻头彻尾的寒意,原来生活竟然是一个又一个“瞬间”相续而成,在某些个瞬间,当人的思想和行为换来的感觉被自己定义为“质量”和“享受”时,也许,人也正在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
时间相续再相续而成人生的某段历程以后,这些同时具有“质量或享受”(暂且称为正面吧)和“相应的代价”(暂且称为负面吧)两面性特征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终会在这段程后的某一个瞬间里,形成那个瞬间下面的人的某种存在状态,即“果”。
“进行选择的瞬间”、“进行选择的习惯”将直接决定“结果”。
即,选择是因,选择产生的结果是果。
那么,在某些个瞬间不计代价地选择,以这些个瞬间的某种感觉自我定义为“质量和享受”,而忽略其背后的代价,而当相对负面的“果”一旦形成,何来“质量”?何来“享受”呢?
谁都怕“负面的果”,谁也不愿意此生遇上这些“负面的果”。那么自己的选择在给自己带来“享受或质量”的“瞬间”,不明白这个瞬间的非长久性,不知或者回避其背后的代价,那么“相对负面的果”一旦机缘成熟,等待自己的则是“没质量没享受”的苦痛。
选择是自己,承受结果的也是自己。
选择是因、选择的结果是果。
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与其“果”上后悔、慌张,还不如倒回去,在每一个“选择”的“因”上加强思考、加强自律,让相对正面的“果”高概率地发生,且高概率地持续发生,这样绵延一生,才算得上真正的“生活的质量”,才是真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