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一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凯歌》,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戚继光。
抗倭十余载,转战东南,荡平倭患。
看着电影《荡寇风云》中的戚继光(赵文卓饰),我的内心回到了许多年前看《英雄郑成功》的时候,都是民族英雄,都是民族气节,只是,那时一腔报国情怀,如今却消散的有些迷茫……
电影大概情节如下:俞大猷久战倭寇不力,胡宗宪携时任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前来助阵,数月前,戚继光带兵攻打倭寇,反被倭寇冲散本阵,戚继光三箭反败为胜,却也深知浙兵不可用,遂上报胡宗宪请求训练新军,后于义乌等地招得新军,锻成戚家刀,发明狼筅,练成鸳鸯阵。几番与倭寇对阵,大获全胜。后台州一战,于花街力战倭寇,最后击溃敌兵,大获全胜……
剧情方面虽然稍显的有些混乱,但紧张放松拿捏的都可圈可点,戚继光怕老婆的轶事也搬上银幕,战友战死时的感情流露,也让我鼻尖发酸。
也是许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了,无论是明军衣甲武器,还是倭寇的铠甲与宿营地,都能看出制作团队在这方面下了大工夫,于细节如此,正是一种所称颂的“工匠精神”。
尤其是戚继光与俞大猷(洪金宝饰)在狱中的一场比试,两人棍棒较量打斗的是如此的酣畅淋漓、行云流水,戚继光以棍为枪“一寸长,一寸强”,俞大猷精通少林棍法“寸短寸险”,在最后戚继光与仓田保昭饰演的倭酋一战中也得到应对,由长刀对决到后来的短刃格斗。
接下来,说点电影背后的东西。之前也看过票房惨淡不佳,主演发微博心伤。窃以为,电影不卖座,无非是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者说,时代的不同,对那个报国情怀的淡忘,古装、报国、忠义、保家,这一个个名词或许是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影视剧,变得有些麻木了,但我还是想说,报国任何时候都不晚,任何时候也不应该忘。
每每说到此,我总会想到曾经和朋友谈论起古人的生死观,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古人报国的情怀是怎样的,说报国,更多的也是保家,他们出征前,也有亲人要离别,面度生死,他们也有胆怯。但最后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上去了,明知去送死,但也去了,古人云:“知死而赴死者,是为勇。”
台州一战,家眷于新城,戚继光不顾家眷,而于花街死战,没有历史上的轻松取胜,这一战,打的太难,打的太艰了,一千人对两万倭寇,每一步,都是血战,每一战,都是决死。虽然我喜欢历史上本阵死三人,倭寇亡百人这么大的战果,但是电影中一个个血肉之躯倒下,我也为之动容。
“夫人,城守住了么,戚将军回来了么?”
“城,还是守住了”
这是新城守将杨超(吴越饰)说的最后一句话,新城一战,老幼妇孺二百人守城,刀光血影间,终于盼到戚家军回援,又是一场血战,一场舍家为国的血战……
虽然电影要靠票房说话,但电影票房大卖的,放眼看去,永远都是好莱坞大制作电影或者漫威系列的电影。而荡寇风云这类国产爱国与武侠结合的电影,却相当惨淡。不能说不好,只能说,在面对酷炫的东西和所谓的情怀面前,中国传统的东西,还是被大家所放弃了,或者是排在了后面。
我不能去责备那些人,因为我自己也去看了这些电影,也给他们的票房做了一点贡献。但我真的是想说,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把那段历史真正的熟知,那首朗朗上口的《凯歌》也真的会被传唱。
可能说这个,你说我搞事情,说我起高调,但看电影时,我脑海中反复出现那一句话“只知有国不只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
影片结尾,结束的有些突兀,却也让我回味不已。
姑且用自己今天写的古风诗作尾,以此,祭奠那个荡寇风云的岁月,那份消散的报国情怀。
新军旌旗义乌扬,戚字声名立岑港。
浙闽转战八百里,倭寇听闻胆惊慌。
兵书纪效传后世,戍边在北国威彰。
不愿封侯荫妻子,一缕忠魂护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