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起死亡,我们潜意识里总会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死”字是忌讳的,不能被宣之于口的,偶有孩童说起,大人们总要呸呸几口,然后双手合十,虔诚的道歉“童言无忌”。
然而死亡是我们忌讳就不存在的吗?显然不是,2024年我两次深切感受到了死亡的悲伤、痛苦、不幸、沮丧与思考。
2024年4月1日,我像往常一样送孩子去上课,然后一个人坐在咖啡厅里整理一周工作事项,突然接到妈妈电话,沉默几秒后,她声音沙哑低沉,说爷爷过世了,让我安排一下,回老家奔丧。爷爷88岁了,半年前摔一跤后,生活便不能自理,由爸爸他们兄弟仨轮流照顾。理性告诉我,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但那一刻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不久前的春节里我带着孩子去看望爷爷奶奶两位老人家,他们大脑已经糊涂,经常不认得人,但当我大声喊出自己名字的时候,爷爷还是第一时间认出了我。跟我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讲我们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事;讲他不会活太久;讲的我们都鼻头酸涩,所有安慰的话都苍白无力。我努力稳定情绪,挤出一丝笑意,跟爷爷介绍我儿子,长得很高很帅,也很聪明,我们工作顺利,生活很幸福。爷爷一直点头说“好、好”。我又跟他讲了一些兄弟姐妹们的情况,安抚好爷爷的情绪,然后我满脸泪水,逃也似的离开了老人家居住的房子。才过去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们就阴阳相隔了。
按老家丧葬习俗,一般要持续一周以上,妈妈担心我时间不宽裕,讲了主要的日子后,让我尽量参与。我挂断电话,安排好工作和孩子,当天下午就和老公往老家赶。我们半夜11点多到家的,家里的灵堂已经搭好,爷爷安静地躺在客厅的地板上,身下铺满麦草,盖着被子,就好像睡着了一样。爸爸是孝子长子,守在门口无声的烧着冥纸,周边围着姑姑、叔伯婶娘,妈妈给我穿好孝衣。悲伤无处安放,我重重地给爷爷磕了4个头。
接下来是一整套丧葬仪式。村里专事丧葬习俗的老娘舅团队,阴阳先生根据爷爷的生辰八字、死亡时间、年岁,推断火化日子、火化前送趟(转土地庙告知阎王的意思吧)天数,火化后送程日子、下地日子等。丧仪持续了一周,我像提线木偶一样跟每天跟着送趟队伍,哭的眼睛红肿、声音沙哑,沉浸在悲伤中无可自拔,惟愿爷爷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如果爷爷是寿终正寝的喜丧,那我同事的死亡是真的触及心底,开始认真思考健康和活着的意义。
2024年五一,全国人民都欢度假期时,我也正在享受我的旅程。突然领导在群里问:“谁在上海,A同事突发心梗去世,代表部门去慰问一下。”听到这一消息我们都非常震惊。A才40多岁,在上海资产过千万,公司刚给他升职某项目总经理,正是有钱有地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时刻。春节前尾牙,我们一起吃饭唱歌,他还中气十足,狂飙男高音,谁能想到他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间。
后来综合多方面信息,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他有心脏病前史,日常警惕性不够,发现不心脏不舒服未及时就医;二是他肥胖,心脏长期超负荷运转;三是盲目自信,未及时体检复查。
逝者已去,留给生者以自省。作家希尔说过:“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选择如何对待死亡,决定了他们如何对待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要如何珍视他呢?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提早进行健康管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身边的朋友们组建了运动打卡群,每天互相督促,认真完成运动打卡任务;我们约定饮食清淡,减盐减油;对身体全面检查,分析异常数据的趋势,到专科医院针对性检查治疗;保持心情舒畅,老板画的饼、同事甩的锅、客户放的鸽子……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减少或拒绝焦虑,也许有不一样的体验。
死亡使活着更有意义!
作者:七月桃子
2024年9月6日于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