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已是100多天,从公众号每天更新一篇,也只是偶尔中断了两次。再看看以前写的文,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
记得两年前,我试图在起点上写连载,传了两章就没了下文。因为没有人关注。后来,找到一个最小说的粉丝群,加入的目的仅仅因为看过几本杂志,觉得里面的微小说有些意思,似乎能临摹,将它的技巧为我所用。那时,群主在办群刊,投了几篇过去,被告知功底太差,退回反复修改,其中一篇小说竟然反复改了一周,合计约十几小时。我才体会到小说创作多么的艰难。不比诗歌随性而发,操起数十分钟就可成文。
那时,一直纠结如何迅速提升笔力,直到看见写手圈的一个活动——每天800字,坚持30天,我斟酌再三报了名。当时的想法是,必须将自己逼上梁山,不破釜沉舟一番岂可成大业?事实也如我预计,果然写了几天后就卡住了思绪,感觉自己再也无法产出。当时,看了别的同学的作品,不免扪心自问,竟然还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可以化作文字,溢于纸上。而自己除了词穷,缺少生活观察力,等等之外,写出的句子大多是磕磕绊绊的。
为何自己的思路何等的粗糙,却偏爱写那些精巧的小说呢,也许和自己读到的作品有关,比如糙汉子王小波,比如更加粗糙的今何在。受之影响实在太大。
那次活动结束了,我休整了一个月。一方面,群刊对我的要求很严,我根本不可能每天同时两篇文章齐头并进,时间也不够。另一方面,我开始找关于写作技巧的书。无论王小波推荐的鬼才卡尔维诺,还是亚马逊热销的《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以及收集的一大堆网络作家的经验谈,我都认真的过了一遍。
再次参加第6期写作活动已是一个月之后,我仍未找到感觉,有时也只能写些语无伦次的杂感来顶替作业,虽然,条件放宽到只需500字每天便可,但字数的减少并没有降低自我的压力,我也尝试交了几首近千字的长诗,但都是改到后半夜的成果。写作群里也没有特别出众的选手,大家对于技巧和经验的交流也不多,无非停留在都看些什么书,或者时事热点而已。
那之后,我放弃了写作活动。开始看各种闲杂的书。其实,当时也并不是一无所获,记得后半夜写的诗歌被曹老师点了赞,我又回看自己的诗歌,恍然间觉得也并不是很烂嘛,至少强于我的散文。恰好,我下载的一堆闲书里有各种诗集,什么华兹华斯,兰波,马拉美,波德莱尔,佩索阿,魏尔伦,叶赛宁,荷尔德林,蒲宁,特拉克尔,保罗策兰,洛尔迦,狄兰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里尔克,史蒂文斯,海涅,辛波斯卡,杜利特尔,安德拉德,朋霍费尔,与谢野晶子,石川啄木,等等(一些极其罕见的作家我就不列出了)。这些人都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当时对于外国诗人的了解仅限于莎翁,普希金,泰戈尔,纪伯伦,叶芝,拜伦等大众所通晓的人物。于是,我陷入了这六十余本诗集(还有一些国内不特别引人注目的诗人,穆旦,闻一多,戴望舒,西川等)中去了。
当然读这些诗集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半年之后我重新报名了第12期写手圈活动,没想到竟进入了火山活跃期(至于如何喷发,此处省略一万个字)。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勒内夏尔和拜伦光芒合体后便产生了我第一天的作业——诗三首,有人说写得好,但实质上当夸那两位大诗人才对,我不过是套用了句式,才产生了惊鸿一瞥。但这并不是好的开端,第二天我又陷入词穷的状态了……
转机是很多天后才到来的,仍因为诗歌。突然之间灵感涌动,喷薄而出,一天内连写三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总有新的敏感点产生。也许这就是量变堆积成的质变。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临听风、初晨、燕子陵、王小麦、王佩,等等,观察其谈话、记录、文章、经历,总会出现多多少少的收获,技巧、创意、思维方式,广义的或狭义上的聊天,制造出各种文体、各种题材、各种学习方式。
这便是进步,可以自我感受到的进步。此时,无论用多么准确的语言,都无法精确地描述这种神奇的感觉。正如康德所说,我们无法认知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每个人走到当前这一步,是积累在无数不可被人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甚至连本人都没意识到这种积累。
看到燕子陵写诗填词,我去试试,自我感觉良好,推及别人,却道困难。何以成此?才发现与小时候常读诗词有着莫大的关系。
看到戴望舒和郑愁予写可以顺读倒读的诗歌,妙趣横生。于是依样画葫芦,一本正经地瞎诌了几首,还颇有些意境。
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速成”的,甚妙甚妙。我想,我的写作也许已踏上正道,不再是以前不求技法胡乱而成的文。
希望未来亦是如此。
在成功来临之前,我们需要隐忍,我们需要蛰伏。那么来吧,分享一首最爱的诗歌。念完,一切阻碍前行的苦难与挫折,自当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你莫出声,我的心!宇宙听不到你的声音。
你莫出声,我的心!哀号者听不到你的声音。
我的心啊,你莫要出声!
夜下的人影不会留心你的低声细语。
黑暗组成的大军不会冲击你的美梦。
我的心啊,你莫要出声!
且莫说话,直到黎明。
耐心等待曙光的人,定会迎来清晨;
得到光明喜欢的人,必然热爱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