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电话,我总觉得自己刚才说的有些不妥,又好像没听明白儿子说的借钱理由。
同学借钱报夏校,儿子想帮忙找我们借1000美元,用微信转人民币。儿子急人所急,帮助朋友,固然值得点赞。但是,我为什么迟疑了呢?
我不是没有这笔钱,平日里也不小气,更不是一个冷血麻木之人。看到朋友有困难,我也着急,我也想助一臂之力。这是人的“情绪脑”本能的反应!仅凭热情,真的能帮助对方吗?那些一时借钱痛快,一世讨钱反目断交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于是,提到借钱,就想到那些借钱讨钱的糟心事,就置朋友的困难于不顾。这好像也是“情绪脑”的另一种极端反应。
借与不借之间,平衡点在哪里?看了《认知觉醒》这本书,“理智脑”在悄悄提醒我,如果我们习惯感情用事、不假思索,任由情绪脑决定行动,常常会事与愿违。就像我刚才,看到儿子越洋发来短信,找我们借钱给他的朋友。我的情绪脑立马启动,读书孩子之间,怎么能借这么大一笔钱呢?儿子你自己没钱,又怎么能帮人借钱呢?你帮人借钱,自己都不坚定我怎么能随便借呢?有此情绪,言语难免会有流露,儿子敏感察觉。“钱是你们的,不借就算了。我也只是问问。”儿子虽没强求,我却如鲠在喉,道不明理不清。
我这么去疑惑,解决问题了吗?好像没有,因为,挂断电话,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理智脑”在暗示:回到做事的底层逻辑来思考。
朋友有困难,我们能帮就帮。该出力时竭尽所能,该出谋划策时毫不犹豫。帮助朋友排忧解难,义不容辞。不过,涉及到借钱的事,最好慎重一些。没有借钱的友谊更纯粹更持久。如果确实急需借钱,也要问清楚朋友做什么事缺钱?为什么缺钱?我怎么借?
你说朋友报夏校缺1000美元向你借。按理,报夏校,是做正确的事,有利于他成长,我们也愿意帮这个忙。可是,他父母为啥不给他呢?你说美元限额,我又困惑了。你叫我们用微信转人民币给你,那么他父母也可以这样转人民币啊!朋友借钱的理由让我无法自圆其说,我们怎么能稀里糊涂转钱给你借给他呢?不知是朋友没有表达清楚,还是你传递不明白,也可能是我理解有误。请理解爸妈的追问,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希望你问清楚原因,真正帮到对方,帮到关键点上,解决根本问题,不至于帮倒忙。
1000美元,对我们来说不算多,果真急用,而且你也说了向我们借的话,也是可以借的。不过,以后如果迫不得已要借钱给朋友,你要考虑自己的接受范围,要有借钱不还回来的雅量。超出自己的能力,帮朋友向别人借钱,万万不可。这行为越过了朋友间的情分,吃力不讨好,难免会伤害彼此。
儿子,我们爱你,能帮助你和你的朋友,都是我们乐意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