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7·21)

【原书卷七·二一】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近日文人,常州为盛。赵怀玉字映川,能八家之文黄景仁字仲则,诗近太白孙星衍字渊如,诗近昌谷亮吉字稚存,诗学韩、杜:俱秀出班行。黄不幸早亡。录其《前观潮行》云:“客有不乐游广陵,卧看八月秋涛兴。伟哉造物此巨观,海水直挟心飞腾。龙堂谁作天吴介,对此茫茫八埏隘。才见银山动地来,已将赤岸浮天外。砰崖磓岳万穴号,雄呿雌吟六节摇。是岂乾坤共呼吸,乃与晦朔消。殷天怒为排山入,转眼西追日轮及。一信将无渤澥空,再来或恐鸿濛湿。唱歌踏浪输吴侬,曾将何物赍海童答言三千水犀弩,至今犹敢其锋。我思此语等儿戏,也英灵实难避。只合回头撼越山,那因抉目仇吴地。吴颠越蹶曾几时,前谁见知。潮生潮落自终古,我欲停杯一问之。”《后观潮行》云:“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入。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鹅毛一白尚天际,侧耳已是风霆声。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潮头如折铁。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卷晴雪。星驰电掣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此时万户同屏息,但见窗棂齐动摇。涛头障天天亦暮,苍茫却望潮来处。前阵才平罗刹矶,后来又没西兴树。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愿乘世外鹿卢蹻职就里阴阳鞲。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纯作鱼龙色。”

赵怀玉(1747—1823),字亿孙,号味辛,又字印川、映川,晚号收庵,江苏武进人。乾隆三十年(1765)春,高宗四巡江、浙,奏赋行在。四十五年(1780),又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为山东青州府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丁父忧归,遂不复出。李廷敬延葺《宋辽史详节》,阮元、伊秉绶复延葺《扬州图经》。后主通州石港(今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书院讲席六年,诸生极爱戴之。性坦易,工古文词;诗与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齐名,时称“孙、洪、黄、赵。”著有《亦有生斋文集》五十九卷,续集八卷并行于世,见《清史列传》。

八家之文,又被称为“古文”。韩愈作为古文宗师,提倡为文以三代两汉为法,在形式上以奇句单行为主,回避骈俪色彩;在内容上则强调“发明古道”。“古文”并非单纯复古,而是以复古为创新。韩愈以巨大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古文写作表现了复兴儒道的现实思考,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散文作者以韩愈为法,继承古文创作道路而益之以丰富的精神艺术创变。清人刘开云:“文章之变,至八家齐出而极盛。”所谓八家,指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宋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共八位。其中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时即有诗名。十六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乾隆三十一年(1766)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是年冬,游扬州。三十三年(1768)秋应江宁乡试,落第,游杭州。四十年(1775)入京谋生。四十一年(1776)高宗南巡,召试入二等,任主簿。次年接家眷入京,但家境日贫。黄性格乖僻,傲视公卿,常有非常之举,曾在京与伶人同台演出,粉墨乞食。四十六年(1781)秋入陕西巡抚毕沅幕府,毕为其他捐补县丞。四十七年(1781)到吏部等待任官。四十八年(1783年)为债主所逼,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运城,四月二十五日(1783年5月25日)以肺疾卒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舍。黄景仁诗有盛名,和王昙(字仲瞿,1760—1817)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太白,即唐代诗人李白。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5·60)》。

昌谷,即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属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世称“李昌谷”,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元和六年(811),李贺以父荫得官,任奉礼郎。八年(813),告病回昌谷休养。九年(814),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幕僚,帮办公文。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和倾诉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也都有所反映。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有《李贺诗歌集注》。

洪亮吉(1746—1809),初名洪莲,字君直,小字稚存,别号北江、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清代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得罪权贵,免死戍守伊犁。次年,释还家中,著书立说。嘉庆十四年(1809)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有《春秋左传诂》、《卷施阁集》、《更生斋集》等。

韩杜,唐代古文家、诗人韩愈和诗人杜甫的并称。

班行,音bān háng,意思为朝班的行列,泛指行辈、指朝官、朝廷等。此处指同时代的同行人物。秀出班行,就是水平比同时代人高出许多。明·李贽《藏书·儒臣传·柳宗元》:“柳宗元文章识见议论,不与唐人班行者,《封建论》卓且绝矣。”

广陵,指广陵郡,古代郡名,西汉时期始置。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 120)改江都国为广陵国,领广陵、江都、高邮、平安(今宝应县部分)4县。治广陵县(扬州市区)。后成为扬州的古称。有著名古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临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秋涛,音qiū tāo,泛指秋天、秋色下的波涛或江河湖泊,亦专指农历八月十五时的江海大潮。如浙江秋涛,即指钱塘江一带农历八月的大潮景观。西刹秋涛,则是古代保定的一景,是指古时的一亩泉河(亦名鸡距河,今府河的上游)日夜流淌,流到灵雨寺(今保定八中) 附近,又一分为二。一股经大闸南流入府河,水声轰鸣,便是“西刹秋涛”。宋·苏轼《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诗:“雨足谁言春麦短,城坚不怕秋涛卷。”宋·周假庵《题赵千里夜潮图》:“何须八月上钱唐,对此秋涛生锦囊。”

龙堂,音lóng táng,释义:1、画有蛟龙之堂。《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闕兮朱宫。”王逸注:“言河伯所居,以鱼鳞盖屋,堂画蛟龙之文……形容异制,甚鲜好也。”2、指龙宫。唐·李商隐《海上谣》:“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3、指华美壮丽的殿观。刘师培《文说》:“孔盖翠旄,遗制仍沿皇舞;龙堂贝闕,巨观半属灵祠。”4、寺观名。在浙江诸暨五泄山上。明·徐渭《雨雾霁雪》诗之二:“大似龙堂灯火暗,香烟几缕白黄昏。”原注:“五洩之寺曰龙堂。”

天吴,音tiān w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𧈫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天吴”或“天虞”就是先秦和秦汉文献中常可见到的“虞”,也叫“驺虞”。远古的吴人,也是以崇拜一种叫“虞”或“驺虞”的动物得名。这种动物在得名为“虞”,又被吴人尊为图腾和族神后,就成为了“天吴”,意思是伟大神圣(天:伟大)的吴了。

介,音jiè,字义较多,此处作介入;居中。“介”字由“人”和“八”字组成。甲骨文中似一个人的样子,前后四点是护身的铁甲,金文中甲衣变为前后两片。如《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介者”就是指披戴盔甲的人披甲则人在其中,因此延伸成夹在中间。如《左传・襄公九年》:“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人披甲则不易屈身,由此延伸表示特立、特异。例如“耿介之臣”。本条诗话“龙堂谁作天吴介,对此茫茫八埏隘”的意思是,谁在龙宫里留下了水神天吴,它巨大的身躯即使在八方边远之地(八埏)也觉得狭窄迫隘。以此形容江河水道已经无法容纳大潮奔涌。

八埏,音bā yán,即八殥,八方边远之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上畅九垓,下泝八埏。”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埏,地之八际也。言德上达于九重之天,下流于地之八际。”唐·柳宗元《代裴行立谢移镇表》:“道畅八埏,威加九域。”《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高诱注:“殥,犹远也。”按:殥,音yín。

赤岸,音chì àn,释义:1、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汉·东方朔《七谏·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2、传说中的地名。南朝·梁·萧统《文选·枚乘〈七发〉》:“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以雷行。”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于是周行寓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3、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南。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帝纪上》:“治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淮南东路·真州》:“赤岸,其山岩与江岸数里土色皆赤。”   

砰崖,音pēng yá,撞击山崖的声音砰砰作响。砰,象声词,形容撞击或大物落地的声音。崖,高地的边,陡立的山边。《说文句读》:“崖,岸。…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磓岳,音duī yuè,撞击山岳。磓:撞击。魏晋·木华《海赋》:“岑岺飞腾而反复,五岳鼓舞而相磓。”

雄呿雌吟,黄景仁的原文为“雌呿雄吟”,音cí qū xióng yín,比喻声音高低强弱相间。呿:张口貌。《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呿,开也。”《吕氏春秋·重言》:“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高诱注:“呿,开;唫,闭。”如:呿吸(张口吮食);呿呀(口大张的样子);呿吟(张口舒气;呼吸)。

六节,音liù jié,释义: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诸侯,或吏民通行他国,用作凭证的六种信物。节,符信。《周礼·秋官·小行人》:“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2、谓马之行止进退驰骤的节度。周礼·夏官·趣马》:“掌赞正良马,而齐其饮食,简其六节。”孙诒让正义引王应电曰:“六节,谓行止进退驰骤之节。”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汉·荀悦 《申鉴·政体》:“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离,六节不悖,则三才允序,五事交备,百工惟釐,庶绩咸熙。”黄省曾注:“六节者,好、恶、喜、怒、哀、乐也。”

砰崖磓岳万穴号,雌呿雄吟六节摇。这一联的意思是,(潮水)撞击着山崖、堤岸,冲刷出千万个洞穴,并轰然作响。巨浪拍击岩石及激湍于洞穴之中的声音时高时低,尤如人在情绪剧烈波动时随之发出的吼叫与低吟。

晦朔,音huì shuò,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根据晦朔时间节点起算,可以理解为:1、指从农历某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2、指从天黑到天明。3、早晚,旦夕。《庄子》首篇《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4、农历一个月。《后汉书·律志下》:“晦朔合离,斗见移辰,谓之月。”《新唐书·舒元舆传》:“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凡五晦朔不一报。”5、阴阳交相变化也。宋·苏轼《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长圆无晦朔。”

盈,音yíng,指盈月,即满月、圆月。农历每月十五夜之月。盈:盛满、充满的意思。

殷天,音yǐn tiān,震动了天。殷:震动。殷天动地,成语,意思是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出自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车骑雷起,殷天动地。”

日轮,音rì lún,指太阳。日形如车轮而运行不息,故名。北周·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唐·韩愈《送惠师》诗:“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

渤澥,音bó xiè,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即渤海。《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渤澥;游孟诸。”《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勃澥”。裴骃集解:“《汉书音义》曰:‘海别枝名也。’”司马贞索隐:“案《齐都赋》云,海旁曰勃,断水曰澥也。”

一信,音yī shēn,一伸张的意思。信,古同“伸”,舒展开。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用其升少阳,一诎一信,展羽云间。”一诎一信,指一屈一伸。诎,古同“屈”。

鸿濛,音hóng méng,释义较多。在此作以下解释似乎合适:1、迷漫广大貌。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虞渊,鸿濛沆茫,碣以崇山。”颜师古注:“鸿濛沆茫,广大貌。” 宋·范成大《寿栎东斋午坐》诗:“屋角静突兀,云气低鸿濛。” 2、指高空。明·刘基《通天台赋》:“矗鸿濛以建标兮,拖甘泉以为祛。”

吴侬,音wú nóng,释义:1、吴人。吴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字,故以“吴侬”指吴人。唐·刘禹锡《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诗:“才子从今一分散,便将诗咏向吴侬。”宋·张先《喜朝天·清署堂赠蔡君谟》词:“佳景在,吴侬还望,分阃重来。”2、吴音。宋·苏轼《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词:“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

赍,音jī,释义:1、拿东西给人,送给。《仪礼·聘礼记》:“又赍皮、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赍钱三百万。”2、携带;持。《汉书·食货志》:“行者赍。”注:“谓将衣食之具以自随也。”《三国演义》:“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

海童,音hǎi tóng,传说中的海中神童。《文选·左思<吴都赋>》:“江斐於是往来;海童於是宴语。”刘逵注:“海童,海神童也。”李善注引《神异经》:“西海有神童,乘白马,出则天下大水。”明·刘基《玉涧和尚西湖图》诗:“开尊命客弹焦桐,扣舷大笑惊海童。”

答言,音dā yán,释义:1、搭话;搭腔。《晋书·武帝纪》:“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笃。”2、答覆;回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一番僧见之,谓其身有异疾。刘答言:“无。”

水犀弩,音shuǐ xī nǔ,释义:1、以水犀角制成的弩,亦借指强弩。清·曹寅《宿来青阁》诗:“安能满挽水犀弩,直射山阴白马回。”2、借指水犀手。清·赵翼《杨舍城登望海楼》诗:“安得三千水犀弩,鲸鲵戮尽常澄清。”按:本条诗话“答言三千水犀弩,至今犹敢撄其锋”化用了“钱镠射潮”的典故。南宋·施元之注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杭州连岁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钱尚父(钱镠)俾张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渐退。”意思是,吴越王钱镠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此后退。《吴越备史·武肃王》云,钱王筑捍海塘,“因江涛冲击,命强弩以射涛头。”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之五:“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明·高启《唐昭生赐钱武肃王铁券歌>:“罗平恶鸟啼初起,犀弩三千射潮水。”

撄,音yīng,意思是接触,触犯:撄怒。撄其锋。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狄锋厉兮不可撄,欲战兮九死而一生!”明·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袁可立)既撄颔下,便抽簪林居,绝意小草。”

员,音yún,指春秋时人伍子胥。伍子胥(前559—前484年),名员(读yún),一作芸,又有地方称作贠(yún),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吴颠越蹶,音wú diān yuè juě,意思是吴国覆亡越国失败。颠:陨坠,覆亡。蹶:《说文》:蹶,僵也。指“昏死”、“休克”。引申为折损、衰败。《史记·孙吴传》:“蹶上将军。”索隐:“毙也。”又如:一蹶不振;蹶衂(衰败;损伤)。

前胥后种,意思是前有伍子胥后有文种。文种(?—前472),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恃功高,不听从范蠡功成身退的劝告,后为勾践所不容,最后被勾践赐死。

《后观潮行》,清·黄景仁诗作。所以名《后观潮行》,是因为作者已写过一首《观潮行》。据《黄景仁年谱》,乾隆三十三年(1768)秋,黄在江宁乡试落第后,应浙江杭嘉湖道员潘恂(曾任黄的家乡阳湖,今武进的知县)之邀游杭州,观钱塘大潮后所作。亦有说黄是在江宁乡试前去杭州。今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诗大约是作者十九岁至二十一岁时作……全诗先写潮势之迅猛,再写作者观潮时之感慨,于汹涌澎湃中,逗引起一种孤独愁闷的情绪。”此诗描绘了钱塘江潮到达时海风疾吹、枯叶尽卷、行云凝滞、江涛雷鸣、浪涌百丈、苍茫无涯以及万人屏息观赏的情景,结尾抒发了人生浮幻、寂寞凄怆的愁苦情怀。描绘江潮来临、延展的景状,细致而形象;夸张大胆,想象奇伟,抒情真挚,生动感人。(见钱仲联等《清诗三百首》所引)

怪底,音guài dǐ,亦作“怪得”。释义:1、惊怪,惊疑。唐·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唐·白居易《和郭使君枸杞》:“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2、难怪。宋·杨炎正 《秦楼月》词:“断肠芳草萋萋碧,新来怪底相思极。”唐·曹唐《小游仙诗》之四四:“怪得蓬莱山下水,半成沙土半成尘。”前蜀·韦庄《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车枉降访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谢》诗:“怪得白鸥惊去尽,绿萝门外有朱轮。”

罗刹矶,音luó chà jī,释义:1、钱塘江中险石名,亦名“罗刹石”。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秦望山附近有大石崔嵬,横接江涛,商船海舶经此,多为风浪所倾,因呼为“罗刹石”。唐·元稹《去杭州》诗:“得得为题罗刹石,古来非独伍员冤。”即指此。今已不存。2、长江内礁石名,亦名“罗刹洲”、“太子矶”,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新义村之侧长江段。《太平寰宇记》卷105:贵池县“又有大孤石生于江中,俗谓罗刹洲。舟船上下,为之险艰。”《光绪贵池县志》:“一名太子矶,在城西六十里,与长风沙相对。”唐·孟浩然《夜泊宣城界》诗:“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句,宋·梅尧臣《送方进士游庐山》诗:“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宋·陆游《入蜀记》:“罗刹石, 在大江中,正如京口鹘峰而稍大,白石拱起。”均指该处。

西兴,古渡口名,今有西兴街道,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历史上曾是两浙门户,交通发达,地势险要,自古为“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时称固陵。唐时,因其位于会稽郡西端,易名西陵。后梁乾化二年(912),吴越王钱镠以“陵”非吉语,改为西兴。明、清、民国,西兴属绍兴府萧山县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设西兴乡,隶属萧山县。1954年,改西兴镇。1959年随萧山县转隶杭州市。1996年5月,改隶杭州市西湖区;同年12月,与浦沿、长河3个镇组合设立杭州市滨江区。2003年,改设西兴街道。宋·苏轼《望海楼晚景》诗之三:“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鹿卢蹻,音lù lú jué,道教所说的登高涉险的用具。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曰鹿卢蹻。”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尔之辟兵,铁布衫也。尔之飞跃,鹿卢蹻也。”鹿卢,意思是古时引以上下重物或置井上以汲水的滑车或绞盘。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古人谓物圆可转,及形圆腰细者,其音近于胡卢……汲具鹿卢是也。”今称“辘轳”与之类同。蹻,音jué,通“屩”,屐﹑鞋的意思,古代多指草鞋。

孰,音shú,此处作疑问副词:怎么。《楚辞·九章·悲回风》:“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二》:“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

职,音zhí,释义较多,此处作“职务”、“职守”解释。

就里,音jiù lǐ,意思个中;内中;内部;内情。出自《隋书·礼仪志七》:“开皇中,就里欲生分别,故衣重宗彝,裳重黼黻。”元·无名氏《渔樵记》第四折:“若不是哥哥说开就里,你兄弟怎生知道?”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王家设宴莫猜疑,就里机关我自知。”《水浒传》第六九回:“其日,使个就里人,乘势来问这头亲事。”

鞲,音gōu,字从革,从冓(gōu),冓亦声。“冓”意为“碰头”。“革”指“皮管道”。“革”与“冓”联合起来表示“来风和去风碰头的地方”。本义:皮管式风箱。如:鞲扇(皮扇);鞲鞴(活塞的早期译名)。引申义:皮革臂套。用革制成,用以束衣袖,射箭或操作时用。《说文》:“鞲,射臂决也。”《史记·张耳陈余传》:“袒鞲蔽。”鞲蔽(臂套)。《汉书·东方朔传》:“董君绿帻傅(穿着;裹住)鞲。”又如: 鞲扞(gōu gǎn),古代射箭时用的皮臂套。鞲鹰,蹲在臂套上的猎鹰。

愿乘世外鹿卢蹻,孰职就里阴阳鞲。这一联诗的意思,我期盼乘坐仙家登高涉险的鹿卢蹻飞跃山河云游四海,怎么能职守在皮风箱里如鞲鞲(活塞)一般两头受气碌碌无为?

“愿乘世外鹿卢蹻,孰职就里阴阳鞲”一联,在光绪重刊本《两当轩全集》中为“乘槎未许到星阙,采药何年傍祖洲。”不知是袁枚抄录错误还是后人改动。

乘槎未许到星阙,采药何年傍祖洲。乘槎:乘着木筏。据张华《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相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星阙:星空中官殿两边的高大建筑物。祖洲:神话传说中的仙岛,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服后令人长生。

太息,音tài xī,释义:1、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史记·苏秦列传》:“於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司马贞索隐:“太息,谓久蓄气而大吁也。”宋·叶适《上西府书》:“天子为之忧愧太息,引咎镇抚,然后少安。”2、中医基础术语,又称叹息,叹气,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的症状。太息之后自觉宽舒,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介宾注:“闰,馀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为闰以太息。”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若患者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是一个症状,可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

重城,音zhòngchéng,一般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宋·苏轼《荆州》诗之一:“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亦泛指城市、城墙、内城与外城;或专指宫城、都城。唐·李白《鼓吹入朝曲》:“搥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宋·王禹偁《李氏园亭记》:“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其来旧矣。”本条诗话中指杭州城。辞书里都将“重城”注音为zhòng chéng,我认为,在指内城与外城时,当读成“chóng chéng”,有“重重叠叠”之意方妥。

鼓角,音gǔ jiǎo,指战鼓和号角的总称。先是古代军队中为了发号施令而制作的吹擂之物;后亦用于平时城市谯楼报时之用;也作为普通乐器在演奏中使用。《后汉书·公孙瓒传》:“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吾楼上,鼓角鸣于地中,日穷月急,不遑启处。”《宋书·张兴世传》:“(张仲子)尝谓兴世:‘我虽田舍老公,乐闻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时吹之。’兴世素恭谨畏法宪,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舍老公所吹。’”宋·苏轼《和陶移居》之一:“歌呼杂闾巷,鼓角鸣枕席。”清·李渔《比目鱼·神护》:“本处的乡风,但是祭奠神灵,都吹这件乐器,叫做鼓角。”鼓角发出的声响也可以省称鼓角。前蜀·韦庄《登汉高庙闲眺》诗:“参差郭外楼台小,断续风中鼓角残。”宋·梅尧臣《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诗:“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

鱼龙色,音yú long sè,指因鱼龙出没而导致雨雾迷蒙并泛出清白颜色的天色,或似带着潮气的鱼肚白。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唐·刘长卿《龙门八咏·阙口》诗“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