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看什么书,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书的前言,他会在前言里面介绍自己的写作背景,以及创作的中心主旨。所以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是先研究了一下本书的前言的。
首先在前言中,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前提,作者结合自己在一所农村学校辛勤工作三十二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甚至作者认为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以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所以要进入孩子们的童年,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你视为一个冒泡闯入他们童年世界的“怪物”,当成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了解了这些基本就能了解这本书是写给已经成为小学教师或者即将成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所准备的。接下来就让我来走进书本,给大家阐述本书的有趣观点。
1.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枯竭了,任你用任何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作者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整个教育的宗旨在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而小学的宗旨就是——“教会孩子学习”,养成爱社会主义祖国,爱自己的人民,爱共产党,憎恨它的敌人的感情,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孩子的个性创造之所在。
2.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书中作者引用教育学家 瓦西里·亚历德罗维奇的观点,在小学里,话语将思想与幻想联结于一身,童话,虚构故事,游戏都是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童话,形象地讲,就是能够吹燃孩子思想与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
3.培养教师情感最主要的源泉,就是教师在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里不仅作为一位教导者,而且也作为一个朋友和同志,同孩子们结下多方面的情感联系。
教育中没有对人孤立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上课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的最主要的组成形式。孩子们怎样认识世界,他们形成怎样的观念,决定着他们的精神生活的整个体系。而很多教师粗浅的把认识世界与掌握知识混为一谈,用分数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教育——这首先是入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就如同一个主治医生不了解他的病人的病情,就贸然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文中克鲁普斯卡娅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孩子,思想和人是不可分离的。他们对于一位自己所爱戴的老师讲的话,和对他们蔑视的,一个与他们无关的人讲的话,完全是按不同方式接受。”所以我们要以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孩子,他们应该从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真、善、美。所以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当饱含温情,诚意和热忱。
我们教师们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和最敏感的东西,那就是小孩子们的大脑,当你想到大脑时,就要想象这是一朵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被抖落,需要多么的小心谨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是这种审慎态度,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正在成长的机体身上会思维的物质。
小学教育中,故事不可缺少,但是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故事应当富有色彩,形象鲜明,短小精悍。不能堆砌过多的事实,不要给孩子们过多的形象,否则会使他们对所讲内容的感受变得迟钝,以至于任凭什么也难以唤起孩子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得影响孩子们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能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愿意按你的意愿走下去。
小学时光应当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即使他们在学校也不能遏制他们的天性。不能用分数去奴役他们,分数并不能代表全部,孩子们还无法理解评分要取决于自己的劳动,个人的努力。我们要让孩子习惯自己是为了乐趣学习,而不是为了分数学习。毕竟教育的机智就是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