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键词 : 情绪
感悟:在前面几章我们谈到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暂停对话,营造安全气氛才有完成关键对话的可能。我们都知道,情绪变化是观察对方是否失去安全感的一个重要信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管理情绪来控制对话吗?答案必定是可以!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管理情绪!
关于情绪我们要先了解两点:
①情绪只能由自己产生,并非别人强加于你(别认为是别人怎么怎么样才惹得你如此这般)
②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他,要么被他控制(要么被情绪控制选择冲动,要么控制情绪选择理智)
由此我们了解到 产生情绪→影响行为,所以我们面对情绪常常有以下三种反应:
①低级:被情绪控制,成为情绪的俘虏。
②中级:一直负面情绪等到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便会疯狂爆发、宣泄而出,带给我们的将会是难以接受的严重的后果。
③高级:下雨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通过认真分析。来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情绪,进而来选择情绪。就玛利亚和路易来讲,玛利亚选择了低级的应对方式——冷嘲热讽(对当时现象的一种逃避),所以造成路易与玛利亚的关系更降冰点。
接着要来谈一谈行为方式模型来明确情绪的起源!
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根据行为方式模型,我们可以看出主观一段是情绪与感受之间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主观臆断来改变感受从而来控制关键对话——管理情绪。通过对个人感受施加影响→管理情绪可以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就要谈到下一个话题“感受”了。
2. 关键词 : 感受
感悟:根据行为方式模型我们可以了解到,有所见所闻,对其进行主观臆断,才产生了感受。所以在我们的行为和感受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主观臆断(在观察到对方行为之后产生某种情绪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情时,会习惯性的先判断它是好是坏,可能对我们造成某种影响(想象)。那么如果能够构思不同的情节,我们是否就可以通过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读等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呢?答案必定是可以的。高手们的建议是放慢节奏,暂停对话,反推过程。
①行为: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
关注行为表现可以寻找其中潜藏的动机和目的,不妨注意观察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陷入错误的应对方式,然后中寻找问题的根源,纠正错误的行为。
②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
你是否能找寻到当时自己的行为方式背后真正的感受,是否能用准确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情绪感受?有时候我们会错误的将尴尬想成气愤,从而引发不良后果。
③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感受源自于想法,而想法是我们进行思维的结果。同一个事件,十个不同的人会有十种不同的看法。因为十种不同的主观臆断(对当时情况加以想象加工后)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要学会自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想法,多角度多立场的去思考问题,会发现有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结果。再将这些总和你会发现自己真正的想法。
④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
经过口口相传、时间打磨,我们总喜欢在事实之上加以虚拟、“美化”使事情朝着对我们一方有利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学会留心过激的措辞(带有判断和归因的性质),能事实和想法区分开,分析感受、情绪的真正源头。通过这些我们知道了主观臆断可以影响感受。那我们不妨通过改变主观一段来改变感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这就要谈到另一个话题“主观臆断”了。
3. 关键词 : 主观臆断
感悟:许多人喜欢上了撒谎、夸张,因为通过这些修饰可以让事实变得扭曲,从而偏向于对自己有益的一方。通过总结各种各样行为产生的原因,发现人们经常使用这三种方式进行主观臆断:
①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
把自己这方弱化,让别人感觉好像对方恃强凌弱,从而自己这方因众人同情而获得优势。避开自己的错误、责任、不作为不谈,句句“我不小心、我不知道、我没注意”,将责任归咎于另一方(这是一条奶茶女表之路)。
②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
“这一切的恶果都是因为对方的邪恶目的,自己则是就是天神,化身正义去强调对方的错误与愚蠢”,这一类想法的人经常忽视对方的优点,只能看到缺点,虚拟问题都是他造成的从而可以堂而皇之的推脱责任、指责对方,拥有双重标准(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或者臆想自己是受害的一方(这是一条绿茶女表之路)。
③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消极、负面应对问题借口推脱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对方太强,认为自己无力做出任何积极努力或表现的有所帮助,认为自己做任何努力都是白费。这是一种想当然,也是陷入了傻瓜式选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怪圈。(这啥也不是)
这些言行不一的表现之后隐藏着我们对事实的逃避,歪曲事实、主观臆断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情绪与感受。所以我们要学会坦率承认错误,人人事情的发生也有我们自己的责任,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是要暂停交流,努力改变错误想法,构思正确想法。那么如何构思正确想法呢?
①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
也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在问题之中也承担一部分的责任,重视事实!
②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
每个人都充满人性,正常情况下大家都是理智的。如果我们将那些行为都往善意的方面去想,后面情绪就会逐渐淡化,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你就达到了控制情绪的目的。
③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通过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改变错误想法,明确自己的真实目的,跳出傻瓜式选择——为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怪圈,意识到努力一定会取得效果。积极的讨论问题,而不是为自己的消极负面寻找借口。
就玛利亚与路易的事例来说,如果玛利亚不将路易独自完成演讲的事情看做是路易独占功劳而看做是他因某些原因而产生的行为(比如紧张从而多言了),亦或是有其他的不为所知的原因。路易并没有轻视自己。控制了不良情绪,才能为接下来的关键对话提供安全的对话氛围。这就是调整想法从而改变感受,控制了情绪的主要过程。
4. 好文节选 :
“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初中时,一个男生在课上开小差(笔记也不记,课也不听,男生是个特混的一个),当时快要考试了(这个男生比较重视数学,不太感冒语文)。就被班主任拎起来了:
“你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你还不好好学,你以为只有一门数学好,就能考上重点高中?你最近学习很不在状态,明天把家长叫过来,我和他们谈谈”
哪曾想这个男生一听到“请家长”直接就炸毛了,就很豪横,他就顶嘴“你请就请,怕你那!”然后拎包就甩门“放学了”,然后他就被通报批评,记大过,被转送到了末班。本来他很聪明,数学很棒,可他不能控制情绪,引发这一系列后果!回首岁月,不知他现在是否想将那句话收回,改成“对不起,老师,我接下来会好好听课的”,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可惜这天下后悔药难买、覆水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