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格外热闹——能参展的,不能参展的都去了,似乎所有行业都想与AI“沾点边”。这种“全民AI”的热潮,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些经历,也让我对当下的行业有了些个人思考。
一、从“AI泡沫”到“隐私计算内卷”:
2018年,我看了一部老电影《Her》,让我对AI私人助理充满憧憬,于是想跳槽到当时火热的NLP、知识图谱代表的AI赛道。但接触后发现,不少公司看似光鲜,实则只有智能客服算是成熟的应用,“故事大于实际产出”,泡沫感扑面而来。
当时聊的几家“知名公司”现如今已经杳无音讯。
按照当年资本看企业服务市场:传统软件公司估值约9倍营收,SaaS能到40倍,而AI公司甚至能喊出100倍——为了撑起高估值,AI公司不得不“曲线救国”:从卖软件到卖硬件是条必经路线,甚至接总包项目,营收成了唯一的KPI。
这种“To VC”模式,我在隐私计算行业也见过,同样是涉及模型,数据的底层技术。在2021年不完全统计有260多家公司,为了融资和估值疯狂内卷,最终大多数倒在了早期。
离开这个行业后我写过一篇《2022,关于隐私计算行业的一些思考》,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今天的AI行业有了更冷静的思考。
二、四个个人观点:
1. 大模型创业公司:几年后可能所剩无几
大模型赛道的核心壁垒,远不止技术——它更像一场“资金+时间+耐心”的持久战。大厂凭借数据、算力和现金流优势,几乎垄断了基础设施层。创业公司即便短期技术领先,融了一些钱,也很难在“烧钱竞赛”中存活。钱,或许是这个赛道最现实的壁垒。
2. 与其卷模型,不如卷应用——但To C可能比To B更有机会
既然大模型难突围,创业公司更该聚焦“模型+场景”的应用落地。参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成熟标志:不是技术多先进,而是做应用的公司(App)真正赚到了钱。
如果AI应用公司长期不盈利,或许说明行业仍在早期。而从创业角度看,To C的“爆发力”可能大于To B:C端用户对体验敏感,一旦解决真实痛点(比如AI绘画、智能助手),容易快速起量;To B则需要漫长的客户教育和定制化服务,试错成本更高。
3. To B领域:创业公司大概率干不过老牌软件厂商
AI本质是底层技术,而老牌软件厂商手握“四大王牌”:成熟产品、真实场景、存量客户和行业Know-how。他们只需用AI替换原有技术模块,就能在老客户基础上提升效率,这比新创公司“从零拓荒”优势大很多。
比如AI招聘场景,北森、Moka等玩家凭借原有HR系统的客户积累,做AI升级远比新团队更容易——创业公司想在To B领域颠覆老牌厂商,难度堪比“用新木桶挑战旧水桶”,除非找到很细分的场景。
4. 大模型融资:一场“诈金花”式的赌局?
明知烧钱,明知泡沫很大,为什么大模型公司还能持续融资?
我觉得有点像“诈金花”:
初期大家都不看牌(技术前景场景不明),投资人为了不缺席“下一个互联网”,纷纷下注;
中期开始看牌(DeepSeek开源,各家技术或产品有进展),抓到“小牌”的只能退场,抓到“金花”的(比如有落地场景、数据闭环的公司)继续加注;
后期大家心里都慌:虽然有“金花”在手,但不知道对方牌面大小。不跟,怕对方“诈胡”,错过机会;跟,又怕没对方牌大。于是拉更多资方入局,把“赌局”撑大,均摊风险。
最终结局可能和共享单车类似:早期街头巷尾“五颜六色的单车”混战,最后被大厂收割(比如美团收摩拜),形成“三足鼎立”(美团、哈啰、青桔)。
三、尾声:
大模型会重蹈覆辙吗?或许,但基础设施的终局往往是“巨头垄断+细分生存”,留给创业公司的空间可能在垂直场景。
写在最后,这些判断未必正确,毕竟AI行业仍在快速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泡沫退去后,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公司会留下——无论是大厂,还是找到“小而美”场景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