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侯。——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 陕西 吴堡人)。
1934年夏,柳青(原名刘蕴华)考入当时的西安高中来到省城西安上学,期间自学俄文介绍苏联文学,开始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1936年底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柳青高中毕业担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利用报刊号召人民奋起抗日。1938年5月柳青来到陕北边区满腔热情的进行革命工作。到抗日前线采访,担任部队文化教员。深入农村体验,长期在基层组织指导群众工作。在紧张的战争环境和革命工作中坚持进行文学创作,写下许多的报导、散文,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地雷》,完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初稿。1945年10月柳青随部队奔赴东北。1947年7月东北光华书店印行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引起热烈反响。1948年10月柳青回到陕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发行百万余册。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大时代下的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柳青参加了《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问交流。“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我已下了决心,长期地在下面工作和写作,和尽可能广大的群众与干部保持永久的联系”。1959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完成发表。1960年6月其单行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柳青接着开始进行《创业史》第二部的创作,计划于1969年建国二十周年时将长篇小说《创业史》(四部)全部完成,这期间还写了《我们这里己是早晨》、《美学笔记》等大量文学作品。由于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使他损失了十多年宝贵的时间,身体遭受了极大的摧残。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重,批示中央卫生部妥善安排,嘱咐陕西省有关负责人予以照顾。同年“国庆”,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记者捎话给柳青,希望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深受鼓舞,1976年在病床上修改《创业史》第二部。遗憾的是他的计划未能全部完成,《创业史》也成了一部未完成之作。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1978年6月13日因病于北京逝世,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和他曾经工作生活了14年的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墓地。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出版发行了《创业史》第二部上卷,1979年6月出版发行了《创业史》第二部下卷。
长篇小说《创业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十七年文学”农村题材的代表作、经典性的史诗之作、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2006年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陕西省作家协会设立“柳青文学奖”,西安市长安区修建了“柳青广场”。2016年柳青诞辰100周年修建了“柳青纪念馆”。2019年修建了弘扬“柳青精神”的文化园区感召人们继续发扬创业精神。
《柳青》是一部全景式描绘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电影,于2021年5月21日全国公映。影片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故事讲述了青年作家柳青辞掉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他决心亲自参与实践,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柳青居家落户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他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苦难,铁肩担道义,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并在之后狂风暴雨般的运动中始终坚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电影《柳青》是一部有思想深度,有艺术追求,有文化品味的人物传记电影。电影主题鲜明突出,深刻阐释了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真实的反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影片作为特殊意义的人物传记电影,精心塑造了柳青的艺术人物形象。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生动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建设和农村制度改革,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呼唤着怎样的人民文艺”这一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