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型人格有哪些特点?
首先体现在他们不愿做决定,常常把决定权让渡给时间或他人。这类人表面看是没有主见,实际上他们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大家一起出去吃饭,让每个人点一个自己想吃的菜,有人会说:随便,你决定,都可以。
这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一方面是他想被动接受别人的照顾,另一方面是他不愿意为选择负责。除了将决定权交给他人,对一些棘手的事情,还会把它交给时间。
有些情况下,时间确实能帮大忙,所谓“事缓则圆”。不过,如果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或应该做决定的事,总是拖延不行动,容易延误最佳决策时机,甚至造成损失。
被动型人格特点还体现为过于挑剔,从不肯定他人。
自己不做选择和决定,或者迟迟不行动,实际上给了自己挑剔别人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从不做家务的丈夫挑剔妻子的饭做得不好吃,家里的卫生搞得不干净,他觉得自己在外赚钱辛苦,很难体会到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的辛苦。
回到家中,他期待妻子像母亲一样,给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样不仅可以为被动找借口,还可以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威信。
被动的人还会习惯性拖延。
有些人总是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和计划,或者忘记任务、经常迟到、选择困难、做事拖泥带水等,这都和拖延有关。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处事方式。
如何应对被动与拖延?
有句话说:人和人的差别在8小时之外,也就是说,如何利用自主支配时间,决定了你所能到达的高度。
现代人一方面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手机上,这会导致更多的焦虑。
所以,可以先来算一算,一天里自己有多少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可以利用时间管理工具,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选择做一些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做事拖延的核心原因是缺少动力,而推动我们行动的往往是能获得快乐和价值感的事情。
第二,化整为零。
大的目标很难实现,但如果将它拆解成一些小目标,可以更容易开始和行动,也能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完成。
比如你计划这周内写出一篇3000字的文章,那么分解到每天需要完成多少,每天准备抽出多少时间来写作,在什么时间收集素材等,这样分解每天的小目标,比较容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第三,善用拖延。
有些事情做起来真的困难,在无法顺利开始时,我们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外围的工作,用小的拖延来对付大的拖延,但关键还是让自己先行动起来。
第四,使用时间交替法,将有趣和乏味的事情交替着做。
也可以利用番茄钟等时间管理工具,让自己更专注,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时间管理的思维能帮助我们摆脱被动和拖延,及时主动出击,把生活的控制权和主动权拿回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