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每去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一个陌生人,如何快速观察和收集信息,从而看清全局,捕捉细节,发现隐藏的线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可以迁移的观察工具,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记者一样观察”?
有一种“六种镜头观察法”,它是指不依赖单一视角,而是通过六个镜头有意识地调整观察角度和焦距,捕捉之前看不到的信息。
第一个工具,望远镜。
当你第一次参观一个地方,或者开始一个全新的任务时,不要急着直奔主题,一头扎进任务的细节。而是像用望远镜一样,拉开一段距离去调查,去搜索信息,这样就能很快得到全貌。
比如你去一家新开的超市,需要通过双筒望远镜观察,熟悉这个空间的整体布局,货架如何分布,紧急出口在哪里等等。比如你参加一个行业展会,你展位的人流量突然下降。你该怎么办?与其急着找自己的展位,不如去别的展区看看。其他摊位的人气如何?整体流量如何?然后把重点放在这个摊位的问题上。
第二个工具,双焦镜。
双焦点透镜是指具有两个焦点的透镜,这种观察方法要求对任何观察对象都要找到至少两个不同的观察视角,观察到的信息可以相互补充和对比。
比如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特警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前进,双手举枪到眼睛的高度。这是为了让枪口随时对准视线,以便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以最快的速度瞄准目标射击。这是一个视角。然而,影片中很少出现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特警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会不时停下来回头看看。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后面的危险,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提前熟悉自己返回时的路径和视野,以便迅速撤离,事后不至于迷路。
在实际应用中,当一切都习惯了,需要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时,就适合用它。比如儿童游乐中心想提升体验,常见的视角是观察孩子在里面怎么玩,该优化的地方都优化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增加另一个视角,观察父母如何与孩子互动,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从这个角度,你可以发现很多优化的空间。
第三个工具,显微镜。
当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进步,从60分提高到90分的时候,就要用显微镜观察来仔细考察更丰富、更深入的细节。就像教练在训练运动员的时候,会把他们的比赛视频录下来,一帧一帧的回放,找出每个动作的优化点。在商业实践中,绘制详细的用户旅程图,进行深度用户焦点访谈等。
第四个工具,放大镜。
当你已经用显微镜观察分析完所有细节后,接下来就是找出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用放大镜聚焦关键细节。
比如说。要判断一对夫妻未来10年离婚的风险有多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你可能会觉得自己需要太多的信息,比如性格、价值观、生活习惯、收入差距、有没有孩子等等。但是心理咨询师找到了判断夫妻关系的关键细节——谈话中出现的情绪。他们会给每种情绪添加代码,1代表厌恶,2代表蔑视,3代表愤怒,4代表抱怨,以此类推。记录下他们视频中出现的所有情绪。如果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低于5:1,说明婚姻有问题。最危险的情绪之一不是愤怒,而是蔑视。夫妻之间一旦出现高频率的鄙视,婚姻就很难挽回。
而放大镜观察法的核心就是剔除冗余信息,聚焦关键细节。
第五个工具,滤镜。
我们在自拍的时候,都是用滤镜来过滤掉瑕疵,让自己看起来更美。过滤器观察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缺点中看到潜力,从错误中看到机会,从失败中看到收获。
我们往往因为不想正视那些缺点、错误、失败,就把其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打包扔掉。过滤观察要求我们把负面情绪的洗澡水倒掉,留下其中蕴含的有用信息作为观察对象。
第六个工具,遮光镜。
当你遮住所有的光线时,你什么也看不见。的确,这个镜头是让你暂时屏蔽掉外界信息,整理、回顾、重温脑海中的信息,找出之前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
我们都经历过“顿悟时刻”,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我们以为“顿悟时刻”是可以满足的,其实是有办法的。先用前五种镜片进行密集的信息输入,然后偶尔拉出来,用遮光镜让信息在大脑中自由酝酿、碰撞,可能会偶然遇到顿悟。所谓的发现,就是看见大家看见的,想都大家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