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跟着读书群看完了《不公平优势》这本书。书的篇幅不长,文字浅显易懂 ,阅读体验还算友好。
参照书中罗列的评估标准(MILES框架),我认真分析了自己是否具有不公平优势——除了在“教育和专长”方面具有微弱优势以外,其他四个方面(金钱、地位、智力和洞察力、位置和运气)都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首先,在金钱优势方面的评估标准是,如果辞去全职工作,需要至少6~18个月的生命周期(金钱足够支撑这段时间)。在消费标准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薪资收入不是很高,但支出非常少,光靠存款撑个一年半载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当经济不景气时,不开源就节流,哪怕消费降级也无所谓)。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薪资收入很高,但花钱大手大脚,甚至还是月光族,在金钱优势上反而就不如前者。相比之下,我的收入偏悲观,花钱却很乐观,要说现在有什么金钱优势的话,我自己都不相信。
其次在地位优势方面,评估标准稍微有点复杂,分别需要从“外在地位”、“内在地位”来进行判断。前者相当于个人品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别人往往会依据外表、性别、年龄、衣着、站姿、谈吐等来形成对我们的基本看法。而后者指的是心理上的优势,包括自信和自尊。
按照书中的标准,我以前有过“外在地位”方面的优势,但却不擅长搭建和拓展优质的社交网络,就算遇到优秀的人和好的机会,也没有及时把握住。
好在我有自知之明,不至于被冒充者综合症(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骗子,完全配不上已经得到的职位、成就或者赞誉)困扰。对像我这样处于人生低谷的人来说,职位、成就和赞誉,离自己还很遥远,估计染上妄想者综合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其实“外在地位”和“内在地位”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品牌打响了,自然就会具备一定的心理优势,而具备心理优势的人,往往也更注重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接着在智力和洞察力优势方面,评估标准更加复杂。光智力就存在好几个维度,包括智商、书本智力、社会智力(社交和情感智力),以及创新智力(创造力)。而洞察力又是一种层次更深、更加具体的智力,能够让人从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事物。
我对照书中的标准来看,除了前几年在医院做过手术前的心理评估,还没有做过权威机构的智商测试;以前在学校参加各种考试的成绩也非常一般,书本智力并不突出;说起社交智力就更让人着急,很多时候连真话、假话都分不清楚,在人际交往中吃亏上当是常有的事,情商和洞察力自然也高不到哪儿去。
不过我好奇心强,喜欢关注和研究新鲜事物,想像力倒是丰富,创造力应该是不缺的,只是没用对地方,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痛定思痛,我确实还不具备智力和洞察力方面的不公平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况下,先见之明也会因为刻板印象和偏见,让人产生误判或者畏难情绪,从而对决策和行动造成负面影响。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再聪明的人也会有载跟头的时候。一想到这里,我心里顿时舒坦多了——连聪明人都不能保证每一步都走对,像我这种笨人多试点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后在位置和运气优势方面,我同样无法两全其美,要么时间对了,位置不对,要么位置对了,时间不对,总是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当然,这种优势和智力天赋一样,不是纯靠修炼内功就能掌握得了的。
就像电影《年会不能停》中的钳工胡建林在短时间内能从“蓝领”变成拿百万年薪的“金领”,占尽了天时地利。是他多年来勤奋工作才获得了难得的晋升机会?还是他专业技术过硬,被领导慧眼识珠?
但凡看过电影的人都清楚,他的晋升之路充满事故和意外,与个人努力真没多少关系。严格来说,他本来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位置上,但却因为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因素,居然“拨乱反正”,让自己修成“正果”,终于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上。
虽然影视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但就算夸张一点,也反映出不少大家感同身受的现实问题。我就见过不少拥有位置和运气优势的人,工作马虎,视野狭窄,但很会借助“外力”让自己平步青云。
最后在教育和专长优势方面,我总算找回了一点点自信。书中提到的教育和专长,包括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自学得到的知识以及技术诀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我接受的是正规学校的教育,自学能力也比较强(兴趣广泛,杂七杂八的知识学了不少),但从事的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在细分领域没有多少竞争优势。
客观来说,我具备的教育和专长优势并不强,远没达到“不公平”的地步,但又比其他四个方面的优势要稍微突出一些。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既能让我们审视自己,又能让我们审视那些以前读过的成功故事。
其实就算现状不容乐观,生活并不公平,我们也没必要以一种无能为力的受害者心态去看待生活。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你的不公平优势就是你自己”。
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努力找到和发挥自己的不公平优势,争取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