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山顶洞走出来,经过四五十万年的繁衍生息,却挥之不去的保留了穴居的基因。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孔孔窑洞,以造价低廉易建造易、冬暖夏凉宜人居而受人喜爱。然而把窑洞的建筑方式与四合院的风格相结合的地坑院,无疑是充满了神秘而令人向往的。
早就听说河南陕州地坑院不错,一直想去看看,却都因为工作太忙而不能成行。恰逢我所在的公司组织团建活动,其中一站就是陕州参观地坑院,所以很是激动。
黄河沿着秦、晋之间的千年古道一路南下,在陕西的东大门潼关折了个弯儿,夹裹着泥沙浩荡东行。三门峡地区的陕州,地处秦、晋、豫三省之交,秉承了三省的生活习惯,沿河而居的人们,沿袭了陕北窑洞的穴居,而在中原地区把四合院建在了地下。
从三门峡下了高速,行不多远就看见“陕州地坑院欢迎您”的牌子横在路中。在一处欧式温泉花园酒店里用过餐,急忙上车准备前往地坑院景区。
车子在黄土高原沟壑与峁粱间的公路上,扭来扭去地行进着。两边的土崖长满了浓密的酸枣树,间或裸露出泥白的崖土。
大约行进了半小时的样子,在一处塬顶豁然开朗平坦宽阔的广场上停了车。
急匆匆下车后穿过广场,一段南北宽约百余米、高六七米,在城门楼的装点下泥黄色古朴的寨墙挡在了面前。刻着“南平门”“北安门”的两口门洞和正中间刻有“陕州地坑院”几个大字的正门洞很是气派。正门上刻着“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对联,门旁花坛中立着的“来了,老弟”几个大字,让人倍感亲切地像到了亲戚家一样。
窑顶上旌旗猎猎,墙上串串红灯。沿着大门进入寨内,宽大的广场上又是一面泥黄色的围墙,挡在一处建筑物的两边,周秦文化风格的古朴建筑,墙面上装点着陶制饰品,汉白玉栏杆相拱而出,汉白玉的石狮子威武的立在门前。拱型的陶制造型上“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几个黄铜的大字,这才是到了正门呢!
门里迎面是一道影壁。由三面砖陶的浮雕墙组成。导游小姐给我们讲了刻在浮雕墙上的故事,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周、召二公凿石柱立于陕塬。而后“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工主之”,了解到陕西地名由此而来,不由得对脚下这块土地的神秘厚重而倍生感慨。
跟随导游的指引,转身进入临塬而建的大厅。由南而北沿东墙上挂着一幅幅介绍地坑院的图像。从制作工艺到生活场景,讲述着陕塬上地坑院的古往今来。
在大厅最北端有一孔窑洞,洞壁全部用青砖箍就,砖缝用细白的灰膏很精致地勾勒,“天井自是居福地,古窑俨然如洞天”的对联刻在两旁,穿过头顶上“福地门”顺着窑洞向里走,便到了地坑院的天井里。
红、黄颜色鲜艳的塑料灯笼,一串串横挂在院子天井的上空,甚是喜庆。院子正中间一套巨大造型的石杵子和一方巨大的木制胡基模子,四周栏杆上挂着打胡基的黑白实景照片,让人觉得这是到了农家小院了。
黄泥墙壁上,青砖拱砌而成的窑门,在院子里四周围合起来,窑洞里干净凉爽,“农耕用具展馆”里铁锨、犁、耙等各式农具,把人的思绪带到了田间地头;“营造技艺管”等各类型的展馆,分布在院子四面窑洞里供游人参观观,各式各样没有见过的农耕用具引得城里来的人不停地拍照。
正说笑间跟随人流又进入了一孔窑洞。窑洞顶上挂着一排红灯笼,顺着红灯笼的引领,又到了另一座坑院。猛然听见燕子的叫声,回头看时,其中的一只灯笼上有燕子筑了巢,巢内一窝乳燕正欢快地叫着,欢迎着来客。
院子正中间一座巨大的雕塑,“金牛献瑞”造型下,金色的聚宝盆里“财宝”四溢。地上的福袋和挂在盆沿儿的珠宝,给人财气横流的印象。院子角落里的梨树上结满了果子,顺着树稍望去,院子里的树和窑顶崖上的树,绿连着绿,一派生机。
在一株火红的月季花的映衬下,青砖拱造型镶嵌下泥黄的窑面墙上,挂着一串串红红的辣椒和金色的玉米。沿铺着青砖的天井绕院子一周,居住窑、客窑、主窑、厨窑、牲口窑、厕窑,按易经风水学的方位排列一周。
“居住窑”里沿两面窑墙排列着黑漆的家具,八仙桌和木柜、茶桌再配上古色古香的中式木椅,面向门的正里端,八仙桌上挂着寿星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剪纸画。仿佛主人正在接待着来客。端着盖碗茶,热闹地聊天。椅背上方是大幅剪纸而做的背景画面,其余全糊了报纸,从墙壁到窑顶,花花绿绿的报纸铺天盖地,充满了乡村气息,我端详着墙上和天花板上的《三门峡日报》,试图能找到我曾经投递和刊登的稿件,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时候家里的情形。新房盖好后,和母亲在苇子杆扎成的仰棚顶上铺了报纸,烧制了浆糊,用扫帚在墙上糊满了新的报纸。睡在炕上,睁开眼就看见报纸,一遍遍地阅读完了所有内。想着想着就不忍离去了。
同伴的一声“走了”,猛然醒悟,才又去参观了其他窑洞,研究着牲口窑里的粪土是怎样运去田里的?窑洞水窖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雨水从哪里流入?架在水窖上的辘辘向人们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水窖旁大红门开启,有通向地面的台阶,顾不上走上去,随着人流又进入了另一座院子。
窑顶青砖砌就的女儿墙的栏板下,陶制筒瓦的檐下,青砖起供的窑窗和门,把窑面墙映衬得像深宅大院一般的厚重。沿墙四周墙上挂着红的绸布大花和红的灯笼,一派正在张灯结彩过喜事的架势,这是风俗展示馆。
天井里的墙边,一顶花轿引得人们争相拍照。花轿旁是状元结婚合照的彩色硬纸写真,造型上空留了人脸的位置,男男女女去拍了合照沾个喜气。
跟随着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奶奶,推开两扇下部是红底色有牡丹图案,上部是天蓝色窗棂格贴着红色和黑色窗花的门,进入了洞房。
窑里摆着水缸、脸盆、木柜子等结婚生活用的一应家俱,窑顶上糊了报纸,正中墙上的大红喜字儿和墙上贴着浓黑的剪纸图案,营造出神秘古朴的庄重,与门外大红“花好月圆”的喜联形成鲜明地对比,让人仿佛回到了周秦时代。
院子里靠墙边的梨树下,一座穿山灶立在那里,青砖砌成斜坡向上的穿山灶上,九孔大大小小的铁锅架在上面,蒸、煮、炸、炖、焖、保功能齐全,仿佛院子里人声鼎沸办着婚事,穿山灶上炉火熊熊,“十碗席”在热闹地进行着。笑声、锁呐声、吆喝声、鞭炮声、划拳声,顺着地坑院的上方传到了很远。
坑院连着窑院,我们连着参观了五处院子,沿着青砖台阶和同样青砖墙的甬道上行到了地面。
窑顶的平地上,到处是参天的古树。空旷的塬顶上,要不是你仔细才能寻见青砖砌的女儿墙,才知道那里是地坑院子,否则就像是在山野空地里一般。“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如不是亲眼所见,有谁能想象得到,这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全在这地下的世界里!
出了“吉祥门”的门洞,沿着两侧是石材栏杆的台阶而下,在一串串大红灯笼的廊下前行,便到了大广场的商业街。
大家拥挤着在巨大砖雕影壁墙上的百家姓里找出自己的姓氏,又嘻闹着扭头就进入了被叫做“百艺苑”的仿明清古建一条街。街两侧商户门前的红底儿黄字、黄底黑字的长幡在迎风飘扬。各种式样的工艺品、古董字画、金银玉器琳琅满目,买一杯饮品、一包小吃拿在手里目不暇接地逛着。“百味巷”小吃街上“马嵬驿”的品牌小吃,把陕西马嵬驿的各色小吃搬到此地,并结合了秦、晋、豫三省口味,自豪地迎来送往着四方宾朋。
来到广场上,天气有些热,在树荫下去小憩片刻。听导游在给大家讲着近期有关云南野象迁徏的新闻,又说大象在继续向北,河南已做好了欢迎大象回家的准备,说河南的简称就是豫,就是大象的故乡。我也想起了上学时学过的黄象的故事,也许这里的确就是大象的故乡,不免跟大家一起开心地笑了起来。
回头再看大门口花坛中立着的几个字:“走,崖上看灯走”,想必地坑院文化园的夜景应该也不错罢。顺着陕塬四周望去,苍苍茫茫、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处处都有生机盎然的绿色。这陕塬的黄土下,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繁华!
导游在给大家讲着景点的演出节目:“陕州剪纸”“锣鼓书”“蹬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等,大家都后悔出来太早,没有来得及看一看演出,猜想着今天的节目,也有人凭着想象给大家进行了讲解。
几声沉闷的鼓点声传来,地坑院里可能又一次热闹了起来……
勤劳的陕州人早已把地平线下的繁盛搬到了地上,演绎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好日子一天赛过了一天。
但华夏文明的根,却在这地平线下的村落里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