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走出教育家》,通过十一学校的优秀老师座谈,让人感受到优秀老师的魅力之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让知识应用于生活。在学生时代最好的年纪,遇到优秀的老师,帮学生更好的成长。
王春易老师(生物):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次挑战中
生物课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希望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还能提升能力,学会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不仅取得满意的成绩,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关爱生命的人,一个崇尚自然的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时代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丰富,老师精心设计的内容对孩子不新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生命科学属于实验科学,老师从生物教学本质入口,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动手中学习。
实验和体验活动增多,对课时和进度产生影响,没有时间一课时一课时去完成教学,只能进行课程整合,帮助孩子自主学习。为学生编写“学习规划书”,在规划书中告诉学生每单元包含的内容,用多长时间进行学习,课上大概做什么,课下要做什么,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分享。可以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能学通,没学透的内容。
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教师讲得越清楚、明白,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越弱,到最后,学生也会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
鼓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学习设计,设计怎么帮学生学习这个知识。
闫存林老师(语文):行走在变与不变中
希望学生能够喜欢上阅读,爱阅读的孩子永远是幸福的。
语文是传道,通过学习诸多文学作品,获取人类历史上最深邃的思想和一些伟大的情感,从而完善自己。
老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想什么,学生有哪些情绪需要表达。
语文能为选修理科的学生提供什么?语文能为选修文科的学生提供什么?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语文素养?语文是什么?语文首先是实用的,语文永远和生活相关。要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
守正出新,坚持大量阅读经典文本,是语文教学不变的原则。科学可以武装人的大脑,经典文本可以充实人的心灵,使人不至于迷失、彷徨。
强迫自己抽时间阅读,每天读几十页。
周志英(数学):走进去,才能走出来
选课走班使兴趣相近、能力相近、基础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学生走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学科教室进行学习。
老师的眼里到底是成长中的学生,还是学数学的学生?
优秀老师更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在优秀的数学老师面前,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有好的数学天赋。所以这个时代,老师必须勇敢向前迈一步,帮助学生“明其志”,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志向与所信的“道”是否相匹配。
王笃年(化学):不断追求学习的意义和本质
科学学科的老师是科学界派往课堂的代表。
教学模式:首先是学生自学自研,一个章节如果有三节课的内容,就给学生三个课时,让学生自学、自读。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资料,自行解决遇到的问题。期间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教具体的解决策略与步骤。在学生自学自研结束后,老师会组织一次自学检测。然后,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进行实验的过程相当于学生自学自研。之后,让学生将自己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上来,把他们分门别类整理成一个个小专题,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这些问题。
学生应该有质疑精神,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问能力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每学完一个单元,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个总结,思考应从哪些角度入手想问题。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本源,我们一定要从本源上去考察别人的想法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正确,而不是一味跟着别人走,别人这么做所以我要这么做。
素质教育在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上,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对中学生来讲,素质教育就是不再简单化地只学那些可怜巴巴的学科知识,而是有规划地培养学习能力。
贺千红(历史)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自己胜任
历史像一面镜子,走进它能够照得见自己。历史是全人类共同的传记,更是我们可以参详的经验。
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有可能是一个孩子改变的开始。
曹书德(语文):让每个孩子沐浴人文的光辉
不同的教学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学生跟着老师学;有的学生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按照自己的计划学语文,还有的学生离开了这间教室,到另外一间自主学习教室去学语文。
教语文的心得,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化方式加以引导。比如,每个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和阅读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喜欢读侦探小说,有的学生喜欢读言情小说,老师就应该帮这些学生找到同伴。
过去很多老师把学生当做一种驯服的对象,要求他必须怎么样,太希望去改变这个学生了。现在,如果你是去发现学生,去唤醒学生,那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差别很大,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影响他们呢?我想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鼓励独立,而不是从众”。
史建筑(语文)从“工地”到“建筑”
对语文的界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持续了将近二十年。我认为语文还是更倾向于工具性,你用它来表情达意,用它来思考,其实都落在“用”上。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的需求引领我们由内而外自我突破,打破平衡,形成新常态,进入下一个周期,遇到更多新的挑战。
学科教育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有学科都是手段、途径,我们通过这些学科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李亮(历史)一个老兵的突围日志
教育顾问是十一学校的一个新现象,就是在一个年级里主管学生德育、纪律、规则、公民素养意识的工作岗位。
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而不是传播知识。它的核心任务在于利用历史素材来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历史学家或者历史词典。
我们育人目标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尊重规则也会运用规则,孝敬父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懂道理,会做人。
与学生互动,个人感悟:第一点,告知规则要做到个别化,因为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第二点,要慎重对待个性强的学生。无论是正向的个性还是负向的个性,教师都要谨慎地对待,因为奇迹也许就藏在这里。第三点,要做善性的归因,因为这是沟通、理解、教育的开端。第四点,期待是一种良心。孩子们的转变,心灵的觉醒,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信任。
教师工作,个人感悟:一、师生关系上的定位上,要仰视学生,以前画个模型,让学生照着做,未必真正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利益负责,之所以这样,因为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比学生高明。这是俯视视角,可能造成专制和包办,把学生放在上位,仰视学生就是仰视学生的成长力。二、与学生共同进步。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的经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容易滞后。学生改变着课堂,课堂变了,老师也必须变,这才是正道。三、“不育人勿教书”。教书的前提是学生能学会,教书的目的是学生学会了能去用。
生之所需,师之所向。
邢玉凤(生物)在选择中成长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拿着生活里真实的东西让学生看,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学生自信心的获得来自于成就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
十一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学制——小学段。学校把每个学期的20个星期分为两个大学段和一个小学段,每个大学段为9周,小学段为2周。在小学段里,没有老师,没有作业,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在小学段期间,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什么时候完成由学生自己安排。
我们不仅教他们规划学习任务,还要教他们规划时间。规划时间从一节课的规划开始。我问学生:一节自习课你应该做些什么?学生最开始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学习。那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些我们都要教给学生。慢慢地,从一节课的规划,逐渐过渡到一天的规划。在规划一天时间的时候,学生要想清楚,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自习课干什么、下午干什么。规划以后,学生还要对落实的效果进行自评。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已经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我们要研究不同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并帮学生找到与其最匹配的学习路径。
学生的学习风格可分为活跃型、沉思型、感悟型、直觉型、视觉型、言语型、序列型和综合型。活跃型的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时特别活跃,特别善于给其他学生讲解。沉思型的学生喜欢自己学习,喜欢自己独立思考。感悟型的学生更喜欢学习一些事实性的知识。直觉性的学生更喜欢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视觉型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擅长记忆一些他看到的东西。言语型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文本,也喜欢听他人给他讲一些东西。序列型的学生做事按部就班,每一步都计划得很清楚。综合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吸取很多知识,之后可能灵光乍现,这东西他就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