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13】海淀南大街、三角地(一)
小留流第118篇
东大院拆迁了,房东啊、老住户什么的就像刚刚结束了一场盛宴,拎包的、推独轮车的、仨一群俩一伙的鸟兽散了,民国时期人口少,房子也好找。海淀镇上人口归拢包堆,也就三千多人,家父首选镇上赁房子。自从康雍乾入住海淀镇开始,300年来生生息息,一直到1999年被整个掀翻的那年,它一直顽强而沧桑的站在那里,但后来镇上人口多的可就了不得了。
话说海淀镇上有一条最宽的大街叫“海淀南大街”【如图】,又是唯一的一条斜街,这条大街从黄庄开始,斜么插的冲进了海淀镇,几乎角对角的把四四方方的海淀镇劈开了。史书中只提到海淀南大街上,买卖铺子少。至于
一、为什么是斜街?
二、为什么买卖铺子少?
三、为什么路最宽?
似乎找不到什么详细论述。今天小留流从“人文”视角解读一下这些疑点!只为大家开心一笑而已。
一说“为什么是斜街?”自从康熙入住畅春园以后,他特别的喜欢海淀这个家,抽个功夫就往海淀跑。从紫禁城出来走陆路,过了北下关就能看到海淀的标志性建筑黄庄双关帝庙【现存翻新的双关帝庙】。黄庄位于海淀镇的东南角,而畅春园正好在海淀镇的西北角,整个一个大对角。你想啊!皇上是谁啊?那是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主,你让他成天介绕小道,钻胡同什么的?有句老话说了“姥姥”。于是1689年从黄庄直对着畅春园,角对角开了一条大道,起名叫“海淀南大街”。无独有偶,1989年第二个“姥姥”来了,在海淀区政府和公安局门前,开了一条大道,起名“海淀大街”,自此镇上又多出了一条大街【现存海淀大街】。1999年的时候,来了第三个“姥姥”,那脾气更大了,管它什么街呀、胡同呀,抬手就把海淀镇给掀了,咔嚓一铁锹就给挖空了,咕咚一下子,码那了一个新世界,起名“中关村西区”。
话扯远了还说斜街吧!从黄庄进入“海淀南大街”走到西头有个五岔路口,这儿叫“西岔”顾名思义就是岔路口,过了西岔就是一座桥叫“龙凤桥”,你听这名字“龙凤桥”就知道这桥非同小可,能从这桥上过的不是龙就是凤啊,过了桥不远就是畅春园的大宫门。这下子明白了,这条斜街感情是皇上“抄近道”走出的路啊!就是不知道皇上会不会加塞?
二说“为什么买卖铺子少?”由于海淀南大街是皇家御道,又在皇上家门口,常听老人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原来那孟老太太费劲巴力,就是为找几个门当户对、说的来的邻居一块过日子;畅春园的老康家,周围的邻居也一定是门当户对的,你就看吧!不是老米家就是老豆家,最不济也得玉米面家;平头百姓,买卖商铺自然也就不多了。你想啊!小百姓好不容易开个小买卖,开张咣、咣一放炮,正赶上皇上遛弯,裤衩一声、吓了一个大屁股墩,完鸟,刚拿到手还带着油墨味的营业执照没了。再打个比方,现如今你去长安街边上开个瓜果梨桃的小店,估计变成干果的时候,你这买卖都不一定开的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