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蛤蟆与苍鹭的十次面谈都谈了些什么?
首次咨询:蛤蟆只是为了取悦朋友来来到这里接受咨询。而苍鹭是要求蛤蟆心甘情愿为自己改变,这样他才能接受接受双方合作,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第二次:蛤蟆向苍鹭倾诉:自己被朋友的态度所伤,委曲求全只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在朋友面前只能一次次妥协,生活在父亲永远批评自己的阴影中。蛤蟆一股脑的倾诉着,苍鹭问他当时的感受是什么,蛤蟆觉得自己像小时候一样,像个好孩子。
第三次:苍鹭和蛤蟆互换角色,教会蛤蟆理解“儿童自我状态”,了解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明白很多事情感到无助时,只能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由此引出“适应型儿童”。
第四次:蛤蟆的主要情绪是悲伤和抑郁,因为他回忆起他悲伤的童年,在和苍鹭的交谈中,他们的话题回到了“适应型儿童”上面,蛤蟆觉得成长必定永远是场战斗,经过苍鹭的引导,蛤蟆明白自己是在学习顺从压迫者,而苍鹭觉得除了顺从还有依赖。在这次咨询中,苍鹭觉得蛤蟆进步了。
第五次:蛤蟆告诉苍鹭:自己意识到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在这次咨询中蛤蟆想要分析自己愤怒的原因,最后苍鹭告诉他,他是用缓和的方式来稀释愤怒,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在“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意识愤怒的例子。
第六次:他将獾来访的事情经过告诉苍鹭。苍鹭告诉蛤蟆,他在玩一种名为“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并说这个也游戏他每局都赢了,也可以说都输了。蛤蟆听后很生气,苍鹭提出“共谋”,意思是指偷偷的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苍鹭问蛤蟆獾来访时处于哪一种状态,蛤蟆说像他的父亲,由此引出“父母自我状态”,也就是指表现的正如自己的父母,但苍鹭告诉蛤蟆: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也不是复制品,因为每个人自身都有独特性,是独立的个体。谈完后苍鹭又引出“挑剔型父母”,并让蛤蟆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类型的人的特点。在蛤蟆弄明白原理之后,他想变得快乐,于是询问苍鹭他该怎么办?
第七次:蛤蟆感觉比过去快乐,精力也充沛,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苍鹭夸赞他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都在提高。蛤蟆懂得“成人状态”。父母、成人、儿童状态代表了人格的结构。苍鹭告诉蛤蟆,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这样就可以认识到自己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而且也能明白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改变自己。最后两个相约由蛤蟆来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第八次:这次咨询蛤蟆感到兴奋,因为苍鹭作为专注的听众要听自己的人生故事。蛤蟆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是别人在替自己决定,他不快乐,于是便去自己擅长的事情,例如划船、大篷车旅行,但后来大篷车出事。蛤蟆的故事很有趣,苍鹭问他从中学到什么,蛤蟆想知道自己能否从中挣脱出来。
第九次:现在蛤蟆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能够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解事情发生的方式,以及它带来怎样的影响。蛤蟆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学习领悟。蛤蟆意识到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他要活得真实些。这次咨询蛤蟆从苍鹭那里得知,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苍鹭告诉蛤蟆一旦我们的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第十次:苍鹭告诉蛤蟆:对你最有帮助的,是认识到人们玩的心理游戏和他们的人生坐标之间的关联。苍鹭详细的给蛤蟆讲述了人生坐标之“我好,你不好”。苍鹭告诉蛤蟆这个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现在蛤蟆从依赖变成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独立的状态。
2看到蛤蟆先生的惊人变化,他的朋友又有什么改变呢?
蛤蟆从抱怨身边的朋友,抱怨父母到明白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当下他最想做的就是去拼、去赢。蛤蟆仔细规划未来,打定主意要自己创业。蛤蟆决定经营房地产,并卖了蛤蟆庄园,加入业余戏剧社。这样的变化令他的朋友们惊喜,在最后的红狮酒店聚会中,他的朋友们纷纷有了目标,开始新的生活。鼹鼠决定回老家开餐厅,河鼠打算管理书店并开始写书,老獾被任命为本地议员主席,朋友们也都开始道别过去,走向新生。
3读者从这本书里获得哪些珍贵的人生感悟呢?
读完这本有趣的心理学书籍,看着蛤蟆开始新生,我的心也顿时豁然开朗,其实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去理解,去经历,去感受的,不能杞人忧天,更不能怨天尤人。试着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发现问题时及时寻找答案,让自己变得开朗、活泼。试着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给自己树立目标,按照自己的思路规划自己的未来,让未来有点惊喜。学会尝试,学会努力,学会理性看待周围的世界,学着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