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1.学习信息安全知识。
第一,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多方优势,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思维力,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教师在选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容易产生的热点问题,如黑客崇拜、网络游戏依赖症,让学生去查找和问题相关的资源,具体的案例,上课进行汇报和交流。
第二、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策略,组员之间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公共场合的 Wi-Fi 的使用”,首先按照学生的个人选择进行分组,人数 2~4 人,首先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资料内容形式可以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由教师提供项目指导书,要体现信息安全风险方面的内容。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探究后,上课以小组形式汇报。再由教师对学生信息安全、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讨论 Wi-Fi 信息危害有关案例,从而强化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让学生对信息安全问题铭记于心。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多媒体教学讲述真实事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再抛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深入地了解信息安全的重大意义。可以在课前由教师讲述自身经历过的网络暴力事件,让学生对网络暴力事件进行评论,最后再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反思网络暴力的途径,网络暴力的危害,应该如何阻止网络暴力的发生,之后再进行网络基础课程的讲解,让学生增强信息道德观念。
(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分辨能力
组织学生搭建小型信息系统的综合活动,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存在哪些风险、局限性,运用何种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常用的解决问题手段,做出构想和假设,最后搭建出完整的信息系统,锻炼学生在建构信息系统时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程度
这部分主要由教师为学生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两方面组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索新知识、新技术需求。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体了解各种新型信息技术,拥有正确的信息观,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重要性。如可以通过每节信息技术课的课前十分钟,由学生对新型技术进行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新信息技术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