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性技术:(一听二问二反应鼓励重复具体化)
一、倾听技术
(一)对倾听的正确理解及如何倾听
1.谁痛苦谁改变?
2.倾听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当参与。(接纳,接得住,不回避不纵容;)
3.关注的目光表情是关注的,具体表现形式。关注来访者很重要。你有没有把对方当回事儿,心怀敬畏之心。很多来访者都是很了不起的。
4.焦点解决倾听听什么?
看重的在乎的期待的想要的优势资源成功经验特长努力自己怎么想怎么认为有什么行动坚持付出不易 用心听出关键点,听出积极面,听出优势资源。
5.如何回应:是什么让你比较想聊这个话题?希望通过聊这个话题给你带来什么帮助?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二)倾听时容易犯的错误
1.打断求助者,做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你这样做,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有你的道理,你愿意给我讲讲吗?
角色定位。评判不要跑出来影响情绪。
结束之后,思考一下是自己哪一块需要成长,以后有个警醒就好。
不是完全完善好了才能去做咨询师。可陪伴做好水引子,你的一碗水有可能引出来访者的一桶水。
2.急于下结论无聊主题就直接奔目标了,刚聊目标就急于确认了,咨询要慢下来。
保持好奇:能说说看是什么让你想聊这个话题呀?能说说看是什么让你希望有这个变化呢?
咨询就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可以了解他大概是咋回事儿?
只是不去分析,延伸到童年。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怎么发生的?和谁有关呀?情况怎么样啊?人本主义比较反对,问为什么,不管是什么学派?最后还是回归到人,人指咨询师自己和来访者本人。
3.轻视来访者的问题,缺乏共情感受:
体验:你在单位受委屈了,回家给爱人说,爱人直接说:那有啥,多大个事儿,叨叨叨,烦死了,就你们单位那点破事,你的感受是什么?堵,生气,烦,不被理解,后悔,难受。
接下来会怎么样?不理他当孩子跟你说,班上和同学闹点矛盾?你下意识地会说什么?多大的事,那算啥,搁住哭?你是去上学了,又不是交朋友了,好好学你的就行了,如果你好好学习,那我尽力去搭理他们这些事儿,毕业了,谁认识谁呀?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委屈不被理解接下来还是想理你吗?跟你说有啥用?
来访者的世界无小事儿,所有的事儿都是大事儿。
一般化技术使用时格外注意。建立关系,了解信息,倾听共情,然后再试着用一般化。
4.干扰转移来访者的话题
基本上都是你心里有预设,预设到原生家庭,可能就会刻意的引到原生家庭去验证。当你特别想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当你特别想问的一些地方,要觉察是你本身有答案了要验证?还是你好奇的去问?
5.不适当的运用咨询技巧询问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1)询问多:来访者脉络上的好奇,来访者的主线上的好奇
2)概述多:我们可能做总结有点多,接纳目前能做到的部分感觉是泡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你怎么看?你怎么想?还有呢?记住我们是“陪伴者”的位置。如果沟通不畅,就退回到关系上去。
3)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咨询师反映来访者的情感情绪,属于参与性技术。
反应:我听到你对此有一些焦虑?伤心?有些难过?
表达:听到你说这些,我感觉挺开心…挺着急…
共情是一种能力,情感反应是一种技术。不适当,有的时候太多,有的时候过于少,敏锐感受到来访者。负向情感反应不能多。
5.倾听要把握的原则:可问可不问,少问或不问,可说可不说,少说或不说。来访者说的话都要听。可问可不问,沉默等待,不着急着问,给对方思考的时间,怕冷场可说可不说,没必要总结就不总结,简洁,更多的是让来访者思考,有些问题可以不表达,他又接着讲了,反应慢一些,保持身后一步引导来访者说的话都要听咨询,使来访者的舞台,我们要去探讨他的话,背后对他的帮助是什么?把他当回事儿,把他放在第一位,心怀敬畏之心,而放到我们身上,我们未必有人家做的好。
(三)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最常用最简单的动作是点头,最简单的词——嗯——我在听能说得再多一些吗?不能带预设去听,倾听不单纯是个技术,技术的背后是态度真诚到极致,纯粹到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