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父母应不应该出手相助?什么时候出手相助呢?我们可以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感悟到“有求必应”与“不求不应”的智慧。
孙悟空是冲动淘气出了名的,“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等都是孙悟空闯的祸,而且到了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不了的地步,他首先是求助于天上人间的朋友,再就是老师长辈,最后才是观音如来。观音如来对于孙悟空来说,就是他的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他们对于悟空的求助,也是做到了“有求才应”、“不求不应”的。
首先,有求才应是尊重孩子的求助权。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可以证明,我们有的事情是不想告诉父母的,有时候遇到了困难是不会首先回家告诉父母的,而是先找同学朋友、老师,实在解决不了的,才会不得不向父母求助的。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家人,是孩子尊重敬仰的对象,每个孩子都想在父母心中留下“乖孩子”的好印象,所以,他们一旦闯祸,便会害怕让父母知道。作为父母,就要懂得这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求助权。
其次,父母对于孩子的求助,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要做到“有求才有应”,而不能“不求也去应”。像孙悟空偷吃人参果又将人参果树连根拔起闯祸后求助观音时,观音作为悟空的母亲,首先要悟空叙述犯错的过程,这本来就是让悟空反思和澄清自己错误的过程,让孩子自己说出来犯的错,比母亲忍不住帮他说,或者父母未卜先知不用孩子说便觉得什么都清楚,效果要好得多。鲁迅说过“对于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因此,对于孩子的求助,我们必须要尊重孩子。
第三,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父母更不能“有求不应”和“不求也应”。要让孩子自己决定他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除非是在危难的时候。“有求不应”会让孩子觉得很无助,让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界,会对孩子的成长心理造成阴影,造成孩子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不求也应”会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让孩子没有自主权,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
第四,“有求才应”也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要让孩子在求助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父母的责骂,孩子本来在求助的时候就是谆谆不安的,要尊重孩子,否则,即使你帮助了孩子,孩子也不会感激你。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受助”的机会难得,不能事事求助于父母,要首先想着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也只能在孩子不得不“有求必应”时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对孩子的帮助只能适可而止,宜少不宜多,否则,也很难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总之,父母要相信孩子,要信任孩子,要尊重孩子。相信“人性向善,生命向上”,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