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背景:
上本课时,全校学生刚好进行了体检,其中就有测量肺活量这一项,我当时就感觉是个很好的契机,从生活实际到学习,再把学习到的运用于生活。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将测量这一环节时间更多用于学生结合自己体检时真实的肺活量测量操作及数据等讨论分析。
遇到的问题:
1.教学情境:
在引导学习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时,太快直入,老师直接讲了简易肺活量测量袋使用方法,讲的太多,学生参与度不高,失去探究学习兴趣。
改进:
在后面的班级中引入肺活量测量袋时,①先请学生回顾说一说前几天(因为做核酸、体检等各因素,各班进度不同了,有的就是前一天)体检时是如何测量肺活量的;
②课件呈现简易肺活量测量袋、吸管、回形针等材料,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以上材料测量出肺活量。拿出材料,学生上台演示(没有真呼气进去测量袋)。
效果:相比老师直接说使用方法,孩子们自己试着说自己的使用想法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结合教材上清晰的步骤勾画关键信息+测量肺活量的微课视频播放,孩子们也更投入去验证自己刚才的想法是否正确,参与感更强。
2.教学情境:
关于测量袋上的数据读取,开始时因我是直接结合教材讲的测量袋使用方法,没发现学生读取数据有问题,后来试着整个测量肺活量方法过程都请学生先说,才发现我太理所当然了。
究竟读取测量袋上的哪一个数呢?需要老师再进一步引导。让娃娃自己说,自己当小老师演示:有的娃娃会说读取测量袋中间最鼓的地方的数,有的会捏紧测量袋上方,把空气挤到下面(测量袋弄的很皱,别的学生反驳说别人再测量时吐气更累了)……
改进:
提问引导“结合三年级对空气特点的了解,空气呼进去后会跑到测量袋的哪些地方呢?”(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呼进去后能直接读数吗?还要怎么做?几乎很少有班级直接有卷折测量袋袋口的类似表达,目前只有四.八班3个上台操作尝试同学中的最后一个女生明确说到了“可以从上边开始往下卷测量袋,卷到最鼓的时候”。
效果: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学生会有不同意见,这个时候注意力反而是更集中,对测量袋的使用以及数据读取印象深刻。
PS:
四年级孩子们体检时肺活量数据差异有的还是很大、有的孩子只测量了一次有的却测量的三次……得知这一情况后刚好用于本课的学习。
1.在每个班都请学生对照了《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中肺活量的数值,在活动手册中写上自己的肺活量值以及对应性别的达标优秀的数值,是否满意?不满意如何改进,刚好在教材研讨部分对应写笔记。
2.请测量了几次的学生说一说最后医生阿姨选取的哪一数据,来引入“选择最大值作为自己的肺活量数值”。顺带快速回顾了下上学年学习的众数、中位数等。(课后数学老师还来问我科学还学这个吗)
教学反思:
课堂中老师尽可能少说,学生说学生做,老师再适当引导和补充,尊重学生奇思妙想,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其实孩子们也是在不断教会我如何更好地教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