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1.9.6
文/李现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之后,集体本身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力。”在班级小组化管理中,利用“群体心理学”的原理,把小组的共同目标将小组内部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和小组利益结合起来,使孩子们的个体学习与活动动机与小组内群体的目标融为一体,在小组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使小组内有共同的命运,相同的理想和共享的任务。
(1)发现教室内似乎很“乱”
2015年4月份的一天下午,由于当时学校的教师不是坐班制,所以下午我到校的时间相对孩子们来说,晚了一些。在距离下午第一节下课还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我迈进了学校的大门。
由于教室在一楼,每次的这个时候,我都会下意识地把身体往教室方向转动,这一次的转动,使目光停滞在了教室内发生的一幕:教室内的孩子们,有站着、坐着、蹲着、还有趴到桌子上的……,有一个单独站在后黑板前面,也有围成一圈,更有三两个一起的……教室内似乎很“乱”。
(2)竟然没有人“发现”或“理睬”我
我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现在教室内肯定没有老师上课,第二个反应就是,这是一节什么课呢?我耐着性子迈着有点焦急的步伐,走进教室一看,有背语文的、有背英语的,还有的在抄写后黑板上的英语短语……。
顾不上看课表的我,悄悄地问了一个学生才知,今天的这一节课是体育课,由于活动量以及活动的幅度太大,为了下一节课学生们能平静地上课,体育老师稍作调整,提前几分钟让大家休息。我在教室内前后转悠了一圈,没有一个孩子有时间顾得上理睬我,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没有发现我的存在。但我却发现了使我再次内心震撼的事情,班级的倒数第一名、倒数第二名在背书,“黑社会”在背书,初一的时候经常逃学上网的“网迷”在背书……。当时我们是初二的下学期,成绩薄弱的孩子们都沉浸在小组的背书当中,当然成绩优秀的孩子们怎肯示弱而不学习呢?教室内的秩序整体上看上去“杂乱”,但却“乱”中有“序”。
(3)一个小小的调查
放学后,我再次因为此事在班级里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
有些组员说:“我们组长一看距离下课时间还有十分钟,就说,大家马上回到教室,进入今天的背书环节。”
另一些组员说:“我们的组长说,时间就是金钱,马上回到教室进行自由背书,我们组里的量化考评分数绝对不能拉下来。”
还有组长说:“马上回教室利用“边角余料”的时间背书,我们的小组量化考评分数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组。”
更有组长握紧拳头,挑战性地对组员说:“学期总冠军,拿不拿到手,就看大家的了,加油!回教室内,小段时间咱就做小事情。”
……
“有没有那个组员不听话呢?说是体育课,自己要在教室外继续运动。”我有点担心地问。
“以前有,但现在没有了。”组长说。
“以前有,是因为以前是初一,大家还不了解小组化管理的班级具体实施情况。”另一个组长说。
“自从大家明白了,每一个人在班级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和自己的小组互相依赖,互相生存后,小组长的管理就方便多了。”又一个组长补充到。
(4)小组的凝聚力
孩子们的话使我想要把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演绎成班级小组化管理的版本:“教育了集体(小组),团结了集体(小组),加强了集体(小组)之后,集体(小组)本身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力。”孩子们在这样一股强大凝聚力的作用下,合作增效,共同进步,实现小组内的目标-----“月冠军”、“学期总冠军”。每个个体分享着同等的成就感,因而增强了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维系了班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