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有一头膨松乌黑的头发,原来扎个大辫子,走到哪里都会引来别人的一声赞叹:这小姑娘的头发可真好。
但是这一头又多又长的头发打理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经过一段时间与她的沟通,假期快结束的时候,她终于同意把那一头长发剪短,她希望自己能获得长大的感觉。
几剪刀下去,一头膨松的头发变成了利落的短发,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些羞涩,毕竟这是她记事以来的第一次短发。慢慢才有些习惯,也看到她对自己的短发很满意。
第二天,孩子欢欢喜喜地顶着一头短发出门,遇到几个熟人,他们看着孩子的短发有些夸张地说:“怎么就舍得把这么好的头发剪短了啊!可惜可惜了!”甚至还有人说:”孩子,你没有照镜子吗?妈妈把你的头发剪得一点都不好看!“
大人们,真的以为自己就是那么正确,我看到孩子本来挂着笑容的脸,在听到那些大人们的言语后有些淡去。我立即阻止那些只顾自己的大人们:”你这是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你不懂孩子短头发的可爱。我们就喜欢自己的短头发!“
旁边有人也出来说:”就是,就是,孩子短头发也有短头发的可爱。“不管他们说话的真假,我和孩子都当成真话来接受。
听到我们这么说,孩子的脸上又恢复了自信和开心的笑容,不时还要摸摸自己的短发。
回到家里,趁着吃饱聊天的机会,我问孩子:“你喜欢自己的短头发吗?”
她说:“喜欢。我觉得自己剪了头发都长高了。”
我问她:“如果有人评论你的短头发,说没有之前的长头发好看,说你妈妈把头发剪丑了,你会怎么想呢?”
孩子说:“那是他们不懂我们孩子,我觉得小孩子短头发也挺可爱的。而且这是我的头发,与他们没有关系。”
我肯定了她的说法:“是的,我们怎么样做自己是我们的事情。别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情,别人的看法改变不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可!只要我们自己喜欢自己就是最好的。”
从那天以后,别人再怎么说她的头发她都不理睬了,我相信至少她对自己多了一份认可与肯定。
《被讨厌地勇气》中有一段:“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告诉我们,人们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时常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似乎只有在获得别人的认可以后就会获得相应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但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得到别人的认可后获得的“自我价值”并不能让我们快乐,反而时常带给我们一种自卑感和危险感,我们时常担心自己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阿德勒说:“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把别人的课题和自我的课题分开,不因别人的期待而影响自己,最终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
这并不容易,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就常常被要求要按“规矩”做事,这个“规矩”很大程度上就是别人的期待,我们的父母被这样要求,他们也这样要求我们,所以我们总是在这样的旋涡中挣扎,时常为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而懊恼,又时常为要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愤恨。
但是,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纠结在自己这里中断。
自己的头发,是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更不是别人的事,不应该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从而获得自我,这也是一种自我的成长。
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时时都需要我们学习,学习让自己明白道理,也学习帮助孩子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