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在生活中做出改变,我们怎么找到改变的方向呢?
在周岭的《认知觉醒》中,作者提出了三个方法:找到亮点,制定关键举措,指明目标。
找到亮点
有一位联合国官员,被派到越南,要求在半年之内改变越南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但是下飞机后,发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整个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还要在半年之内完成这个任务,他该怎么办?
他一到越南,就拿着尺子下乡,找孩子。量完身高,把小孩分成两组:矮的一组,高的一组。高的一组中,排除家里条件好的,剩下那些又高又穷的,问他们:“你们的妈妈都给你们吃什么?”接着开始家访。
他发现,这些孩子的妈妈每天会做几件事情:
第一,每天给孩子吃四顿,因为孩子的胃比较小,所以一天吃四顿饭吸收更好。
第二,去稻田里抓一些小鱼小虾回来,给他们熬汤喝。
第三,把红薯叶榨成汁,将红薯汁淋在米饭上给孩子吃。
了解之后,他就把全村妇女都叫来,告诉她们一起学习这些方法。
做个好妈妈当然是每个妈妈的天性,于是大家用有限的资源,一起来做饭给孩子吃。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65%的越南孩子的营养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而这个举措对越南的影响长达20年之久!
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样完成了,其原因在于找到了亮点。这种寻找亮点的思维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解决很多问题。
制定关键举措
在美国很多治疗家庭暴力的案例中,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控制愤怒:当愤怒发生的时候,你要去控制愤怒,减少愤怒发生的机会。但是结果很糟糕,复发比率非常高。
后来他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其实就是一个关键举措,叫作“5分钟亲子互动”:你每天甚至每周只要拿出5分钟陪孩子玩一会儿,玩的过程中只有一个要求——不能给孩子提任何意见。
他说打游戏就打游戏,他说看电视就看电视,就5分钟,随他的意,不要挑剔,不要指责,家庭氛围就会好很多。
指明目标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组织叫“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专门从事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这个组织中的一位老师被派至一所乡村学校,那里经济落后,人们听说读写能力很差,识字率很低,更糟糕的是大人不好好学习,所以孩子也不重视学习。
为了改变这里的学习氛围,这位老师想了个办法。他告诉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要让他们达到三年级的水平。
然后他问:“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干吗?”小朋友一听,这很有意思,在一年级结束时要达到三年级的水平,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目标。
如此,这个班级的师生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的积极性也因此被调动起来。
找到亮点,制定关键举措,指明目标,这三点能够有助于我们理性地让改变发生。只有当我们找到一个准确的方向时,我们才敢往前走,否则就会退缩,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