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给学生上历史课,讲到战国后期,秦国注重兴修水利,由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在距离此处不远的眉山镇,便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就是苏家,也是众所周知的“三苏”。
苏洵的妻子程夫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二人相继生出的第一个儿子夭折后,苏轼便成了这家的长子。他的降生是在天蝎宫之下,照他自己说,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韩愈降生也是属于同样的星座,韩愈也是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
父亲苏洵其实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智力也很高,但他天性沉默寡言,在政治抱负上抑郁终身,但是在去世以前,他追求的功名利禄在两个儿子身上出现了。
苏洵直到27岁,也就是苏轼出生那一年才发奋读书,一方面是因为他小的时候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又痛恨那个时候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程夫人经常勉励他努力学习,还有就是他看到自己的哥哥、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经科考成功,难免觉得脸上无光。但是,苏洵的父亲对于这个儿子不用心读书,却表现得没有那么慌张,他很平静地说:“这个我不发愁”。难道这就是知子莫若父?看来在育儿方面我要向苏洵的父亲学习,不慌、不急,只需要正确引导他,了解他,剩下的,时间会给你答案。
苏轼出生那一年,他的祖父(苏洵父亲)六十三岁,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比如有这样一个小趣事。
当年他们住在乡下,有田地,别人家都在储存米,但是他却用米换谷,在自己家中存了三四万石,刚开始别人都不理解,直到荒后连年歉收,于是他开仓散粮,先给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才轮到他妻子的娘家人,还有同村的贫民。这时大家都明白了,稻谷可以储存很多年,但是稻米天潮时容易发霉。
看来苏轼的家能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是有原因的,基因也很重要,虽然祖父不识字,但是从种种事迹来看,也是一位聪慧、慈爱之人,他的深藏不漏的智慧才华,却在他儿子的儿子身上光荣灿烂地盛放了。
这就是苏轼的家庭,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家里也算是个小康之家,有田地,有保姆,也出了几个当官的,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