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苏轼壮年时期的故事。
在第十章-两兄弟,写道苏轼和苏澈两兄弟的故事,苏轼的弟弟苏子由,一声不响只顾生儿育女——最后直到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当然,在苏轼看来,弟弟的经济条件比较拮据,所以写道: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通过苏轼两兄弟的点滴生活,来阐述苏轼的性格特点及气场,即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明哲保身的本分。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在杭州任职,到了这个时候,唯有用一座城只待一个人来形容了。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而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列如名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睡觉的故事:“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这样,再过片刻,我浑身轻松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去了密州,担任密州太守。当然了,此时,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份。
对比杭州,密州时期,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但,恰恰是这个时期,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正所谓,这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最好时期。如《望云楼》:
阴晴朝暮几回新, 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 白云还似望云人。
中秋时节,写的《水调歌头》更是传唱千古至今。林语堂认为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的。因为这是他人生中首次以行动为人所知,做事,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
其实,谈到苏轼的豁达,尤其这一段:他因为“乌台诗案”出狱后的描写。苏东坡被释出狱,在监中共度过四个月又二十天。出了东城街北面的监狱大门,他停了一会儿,用鼻子嗅了嗅空气,感觉到微风吹到脸上的快乐,在喜鹊叽喳啼叫声中,看见行人在街上骑马而过。写诗一首:
平生文字为吾累, 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