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桥断断续续修了3年,你猜同等规模的北京的三元桥修了多久?”
Peter把车开上了链接波士顿和剑桥的查尔斯河上的一座桥。说明一下,这个剑桥可不是英国的那个哺育出牛顿、达尔文的大学城剑桥,而是希望也能成为英国的剑桥这样的美国人特意这样命名的。当然它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2座闻名遐迩的大学,也对得起这个名字了。
“我猜——3个月?”我对桥梁方面不懂,但根据中国的基建狂魔的名号,大致做了这么个猜测。
“你放大胆子猜。”Peter哈哈大笑。
“1个月?2周?1周?”我不断把数字往下递减,看着Peter的表情,见他还是在摇头,感觉不可思议:“难道是3天?”
“你在国内,居然来这件事都不知道,在我们这里很轰动,是43小时!”
“四、四十三小时?”我张大嘴,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从开始拆旧桥到新桥通车就是43小时。当然,前期的勘测、计算、审批等等都没算在内。但即便如此,43小时也很惊艳。这个速度,即便是加上8倍时间,美国也是搞不出来的。”
我感到非常疑惑:“我的老板Fion告诉我,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8倍,但在这里,怎么完全颠倒了?”
Peter毕竟侃侃而谈:“首先,劳动生产率是根据GDP除以就业人数算出来的。当然,大家都认为中美汇率是历史产物,其实并不能真正反映两国之间的币值。公平的算法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来算,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大概是中国的4倍。”(根据2019的最新数据,这个值是3.64倍——笔者注。)
“那这个造桥,包括高铁,为什么效率完全是倒过来的呢?”我更加疑惑了。
“按我看,是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美国人嫌基建这种事情利润率低,美国人工又贵,所以宁可外包出去。久而久之,练大型龙门吊这种大型设备都要从中国租了。所以,中国的基建就成体系了,像在三元桥项目,动用的巨型设备美国是没有的。”
“还有啥原因?”这个因素显然我没法应用,所以我有点不甘心地问。
“第二个原因是重点,要不,今天你请我吃饭?”Peter狡黠地一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