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例证性思维……叙事性思维需要想象力,需要对人的意图的理解和对特定时间、空间的洞察力。叙事思维竭力将一般的人类状况置于特殊的经验之中,并试图把经验置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生活的理论、理性又没有被语言、符号等析出,它始终是以潜在、隐身、暗示的方式存活在故事之中。
道德知识是枯燥的,但故事储藏道德知识的方式却是鲜活的、生动的、经验的。那么,在叙事过程中,应该通过哪些“叙”的方式,才让这些被储藏的道德知识鲜活地呈现给学生,促使其道德认知水平提升,并能够对学生形成道德价值的“召唤结构”呢?(p110)
如何叙出事之“知”:道德认识的澄明术
(一)叙事内容的裁剪
1.核心情节的修饰与润色。——与故事所承载的价值主题高度相关的故事情节。(叙事卡牌选取“价值卡”和“讲故事”的环节)
2.非核心情节的裁剪。——(叙事卡牌讲故事,讲的是被裁剪后的故事,对当事人当下的意义)
3.重新编码。——鲜活而生动的故事叙述过程,可以帮助把道德知识活灵活现地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复原出来。(问题卡起这样的作用)
(四)价值澄清方法的介入
价值澄清方法与叙事德育方法的重要契合点,在于价值澄清方法的基本理论预设:价值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皆是叙事性的,具有不同生活境遇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体的价值观及道德认知,始终与形成并检验它们的生活经验体系相联系。对于任何个体来说,价值观及道德认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因为它们是在一系列的生活环境中锤炼成某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的结果。在充分的锤炼之后,常常会形成某种评价和行为方式,并用这种方式来关照哪些事物被视为正确的,哪些事物被视为值得向往的或是有价值的。这些事物就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有七个标准:
选择:(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
珍视:(4)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
行动:(6)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如何叙出事之“情”:道德情感的催化剂
道德体验的发生依据“不是一种以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以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思维活动”(《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叙事的心理学根基正是这种鲜活而生动的叙事图景思维,其本质是情感主义维度内的道德化育。道德叙事关注的重点不是事之“理”,而是事之“情”。“我们就是我们的情感和经验”。
如何叙出事之“行”:道德行动的图式库
道德行动图示强调顿悟式道德学习:通过重新组织知觉伦理境遇并突然领悟其中的道德价值关系而直接发生的学习。叙事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行动图式如果足够稳固,并具备适当的强度时,就会具备“不思而行、不虑而知”的整体先验性特征。
引导倾听者随着主人公的困境而忧虑,随着主人公对面临困境而做出的行为抉择而深思。总之,主要是要突出那些道德行为抉择的故事情节,请君入瓮,引导倾听者进入主人公的行动思考情境,随之思,随之感,随之选,随之行,这是引导倾听者内居于故事内部道德行动图示的基本原理。
引导倾听者比较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做法,与自己面临同样困境时的做法究竟在哪里不同,主人公的做法有哪些是直接可取的,哪些是需要自己以后做更多的伦理努力,才能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地选择并且行动(顺应),从而引导学生从倾听故事之前的行动图式,过渡迁移到倾听故事之后的具有更高道德境界的行动图式,并完成两种不同水平的行动图式状态之间的顺接过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