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完梅寒的《曾国藩传》感慨万千,位极人臣,封官拜相,可是背后又有多少心酸是不为人知的,无法述说,只好全数自己咽下这心酸。
从一届书生到中举,再到为官,这中间经历了7次落榜才中举,而后又要筹资入京为官,虽然10年7次升迁,可这份升迁让许多人眼红。而后又因为太平起义想唤醒熟睡中的咸丰帝,却触怒咸丰帝 ,诺不是有人求情,恐怕那次曾国藩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吧。
就在被任命为江西乡试正主考官的外差的途中,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在京为官期间,祖母与祖父的去世无法回去奔丧,正应了那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在这时道光帝逝世咸丰帝登记,同时太平军向北杀来。同样还有林则徐也在这个时候离世,派了两位钦差大臣皆折损。
而后曾国藩出山,可是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初至长沙先是兵力不足,再是湖南的各地起义军活跃,所幸有张亮基等人支持,将自己的想法实现。单张亮基等人离开之后,曾国藩举步维艰,直至离开长沙去了衡州。
到了衡州开始创建湘军,可是时间不等人,湘军还未成熟,却要出战了,在此之前,曾拒绝咸丰帝3次出战,在期间,江忠源兵败自杀以及老师吴文熔投水自杀,可谓对曾国藩的打击很大,失去了可以庇护他的后台,一个忠于他的武将,曾国藩不擅带兵也未带过兵却不得不上战场。
虽然最后剿灭了太平军,可其中经历的苦楚也只有自己知道,他人又如何知道。与地方官员的不和睦,朝廷的猜忌……都为曾国藩增加了剿灭太平军的难度
最后太平军被剿灭,却又不得不裁剪湘军,减少朝廷对他的猜忌。另外朝廷还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追查天京金银的下落,还直接点了曾国荃名字,可谓是雪上加霜。要知道为了剿灭太平军,曾国藩的两个兄弟牺牲了,还牺牲了好几个能征善战的手下,付出的代价巨大结果却换朝廷的猜忌……
所幸此时李鸿章的淮军已雄起。
为了恢复金陵这座古城,曾国藩先是修复满城,二是修葺江南贡院,恢复乡试。
之后捻军的兴起,朝廷要曾国藩出兵,可是捻军不同于太平军,有着太平军的长处,又灵活,难以剿灭。最终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由李鸿章和左宗棠一起剿灭了捻军。
而后创办洋务和三番五次请朝廷派遣学生留洋都为中国后来打下了基础,过程虽然艰辛,最终朝廷都允许了。只可惜曾国藩看不到那一面了,抱着遗憾离世。最后由李鸿章等人接手完成。
去世之时,震惊了两宫太后、恭亲王等人,其葬礼亦是极为隆重,祭奠活动竟长达百天。朝廷派人,接连往祭。曾国藩的故旧也纷纷寄来挽联、挽诗。即便是左宗棠忍不住悲声吞泪,整整一天茶米未进。
在曾国藩去世次年 其夫人欧阳氏也离世了。
“二四秋举二七进,八六升迁六一人,三生有幸壮门庭。”当年,曾国藩刚刚降生人世,曾家喜添男丁大宴宾朋之际,一位和尚没头没脑的谶语,曾让曾家亲朋充满疑惑。直到曾国藩长辞人世之后,才让人恍然大悟。
二十四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在京做官八年,连升六级,寿命止于六十一岁,一生中有三次自杀经历都被救起,终成一代名相,显壮门庭。
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府,洪秀全亦是病死于此地。是天意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