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焦艳丰《从教走向学》p33--39
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每个学科都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体现了将育人目标落地的教学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结合了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科思想以及研究方法,遵循的维度是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它是阶段性评价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转换为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
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还有许多的台阶。课程到课时的一系列目标构成了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系统。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个转化,教师不仅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各个版本的教材,研究教学实施过程,质量评价过程等,这对就是的教育观,课程观以及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是这一步 谁绕不过去的首先就是要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以及课程的总目标部分。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领悟课程标准的深刻含义,用课程的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目标中。
其次就是要将上位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立联系,找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载体。
最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
要避免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两张皮,无论是无论是自上而下将核心素养总目标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还是自下而上由具体教学目标拾级而上汇聚成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都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要避免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两张皮。
坚持学生立场。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细化与转化要定位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应让分解下来的教学目标不仅具体可操作,更要有承载力。更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指向知识的迁移应用指向学科大概念的建构。应该让学生能够根据这样的目标不断的思考探索,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逐步培养核心素养,帮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坚持系统思维。
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转化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是某一单元的目标,而是转化为一个目标体系,一个目标系统。在这个程中,教师要坚持系统化思维。系统化思维一方面表现在教师上的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关联的。 这个关联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关联学科逻辑的关联,更是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理。系统化思维,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要坚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诊断评估的一致性。在整个教学链条上,在教学设计的不同环节上,应系统思考整体设计,让教,学,考,评都统一到核心素养的维度上,统一到问题解决的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