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像一片乌云,沉沉地压了下来。孩子低着头,声音带着哭腔:“总分 67 分的题,我只考了 27 分。” 她的头深深地埋进胸口,小小的身影蜷缩着,像一只受伤的小兽。这一幕,如同一把把细小的银针,密密麻麻地扎在我的心上,疼得我几乎无法呼吸。
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我满心都是失望。但我强压下内心翻涌的情绪,蹲下身,轻声问她:“宝贝,你是不是特别失望?这段时间你那么努力,却没看到进步,一定很难过吧?” 这些安慰的话语,与其说是说给孩子听,不如说是在和内心那个崩溃的自己对话。
我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质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考不好?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什么还是看不到进步?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要承受这样的挫折?愤怒、无助、挫败的情绪,在我心里不断翻涌,像汹涌的潮水,将我淹没。
在这情绪的漩涡中,我渐渐看清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愧疚。我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那个没用的自己会被抛弃。而这种恐惧,又不自觉地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我开始担心孩子的未来,害怕她没有足够的能力,会被社会抛弃,会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历经坎坷,受尽苦难。我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那个幼小时脆弱无助的自己,我告诉自己:我绝不允许我的孩子也遭受那样的痛苦。
我固执地不愿相信孩子有严重的专注力缺陷,好像只要我不承认,这个事实就会消失不见。我究竟在害怕什么?一旦承认,就好像给孩子贴上了 “不正常” 的标签,把她定义为 “缺陷儿童”。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在我心里,这样的标签意味着孩子会被世界抛弃。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太过强烈,只要一触碰,我就会失去理智,陷入无尽的焦虑,只能拼命寻找各种借口来逃避现实:或许只是这次考试她情绪不好,或许是测试时太紧张,又或许连医生的诊断都是错的……
我不敢承认 “她不是学习这块料”,仿佛这句话一旦说出口,就给孩子的人生判了死刑。可实际上,真正被囚禁的人是我自己,我被困在 “应该” 的牢笼里无法挣脱:“她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她应该像隔壁孩子一样聪明”“她应该让我骄傲”……
于是,焦虑成了我保护自己的盾牌。我在恐惧与期待之间来回摇摆,一边害怕孩子未来会被 “淘汰”,一边又期待奇迹发生,盼着她有一天能突然 “开窍”。
直到今天,在无数次直面内心的恐惧后,我终于看清了真相 —— 我的孩子,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 “学习的料”。
承认这一点,比我想象中要艰难无数倍。我曾以为,经过那么多次自我疗愈,做了那么多接纳的功课,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但真正的接纳,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 “没关系”,而是要一次次直面自己的情绪,戳破那些美好的幻象,亲手拆掉用幻想搭建起来的城堡,再重新构筑新的希望。这个过程,痛彻心扉,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不过,这次我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始拆除旧的幻象城堡,一点点搭建新的心灵家园。现在,当我看到孩子的成绩单,依然会忍不住叹气,但我选择允许这种情绪的存在。因为我知道,这是内心那个无助的小孩又出现了。我会温柔地对她说:“亲爱的,我看到你了,别害怕,在这里,你是安全的,我会陪着你。”
这一次,我终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也学会了真正接纳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