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白话译文(源于网络):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八佾篇的第九节,之所以把通行的白话翻译放在最前面,是笔者认为通行的理解有逻辑矛盾。矛盾的根源与这一节的重点都在于"文献"两字。
文献不足故也。通常把文献理解为历史资料。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把"杞、宋不足徵也"的原因归结于文史资料的不足。
真是文史资料不足吗,显然不是。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夏殷之礼孔老夫子都能说得上来,孔老夫子还会唉叹资料不足吗?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老夫子有段话亦可证明孔老夫子对夏殷周三朝的礼制的了解,包括三朝礼制间的传承变化是什分深刻透彻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夏朝的礼孔老夫子完全了解,但孔老夫子认为它的后代杞国并不能完全实行并重现夏朝的礼制礼治。殷与宋亦一样。
为什么杞、宋不能圆满重现夏殷之礼?文献不足故也。文与献欠缺的缘故。
文:指礼节仪式,已有的礼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是这个意思,还有个成语叫"繁文缛节",也是这个意思。
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说文》)。其本义应该与祭祀有关,而在孔老夫子这里,祭祀就是祭祀祖先。
文与献,孔老夫子用以平天下的基本法宝:礼制与祭祖。为什么要说礼制与祭祀不足呢?孔老夫子您不是很了解夏、殷之礼吗?您就教教他们呀,让他们努力去补全啊!
为什么不足,因为杞宋与夏殷比有先天不足,杞宋是诸侯王国,夏殷是皇朝帝国。杞宋的礼只能是治国之礼,祭祀也只能祭一国之祖。齐家、治国、平天下,杞宋最完美也只能做到治国,与夏殷的平天下还有好大的距离。
足则吾能徵之矣。如果真有天下一统的机会,孔老夫子认为他能用德政礼治来完美复制他心中夏殷周天下太平的盛世。
这一节孔老夫子不是要唉叹历史资料的欠缺,只是想告诉我们礼、祭的最终目标是: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