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管理幼儿的基本原则
最好的奖励是什么?不好的行为还要奖励?奖励的是孩子的不好行为变少了。一个孩子每周有5天在家不穿拖鞋,下周如果孩子只有4天不穿拖鞋,就可以奖励他。
最好的奖励是什么样的奖励?它既是一个及时奖励,又是一个指向具体行为的奖励。
父母可以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退——“消退”这个词是针对幼儿说的,尤其是三岁以内的孩子。
例如孩子赖在地板上不肯起来,父母可以这样做:孩子躺下来后,父母装作没看到——脸上的表情不要很可怕,要若无其事的去做其他事情。比如父母开始聊昨天看过的电视剧,如果孩子开始哭,父母就聊得更大声。父母不要转头去看孩子,去安慰他。无视就会引起消退,孩子知道这种行为不起作用,自然就不会再做这样做了。
立规矩要有正确的原则:
1.不要一下子立很多规矩。要在简单的事情上立规矩,孩子形成习惯后,再立第2个规矩,逐步推进。
2.只有需要和成人合作的时候,才能立规矩。
3.太小的孩子不能立规矩。三岁以内的孩子。
4.立规矩的程序要正确。规矩像家庭中的法律,要“依法治家”就必须讲民主。父母在确定“家庭法律”之前,必须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与他讨论某件事该怎么做。待孩子理解和同意了,才能确定行为规则。这个操作要规范,程序要正确,后面才能顺利实施。
放暑假,孩子不能长时间看电视,父母准备和孩子确立暑假看电视的规则。我会说:“我要关电视了。”讲完这句话就会把电视关掉,然后你要离开电视机。和孩子讨论,孩子同意后,请孩子重复一遍共同确立的规则,比如“每次只看一集,一集看完妈妈就关掉电视。”
立规矩要讲明白,让孩子心里清清楚楚,操作程序要明确,请孩子重复两遍,实施中要严格遵守规则。
父母不需要说废话,原则掌握好,胜过千言万语。
父母说话之前,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说了。
父母心口不一,或者说了不做,就是传递给孩子矛盾的信息,让孩子内心产生认知冲突。
什么叫批评?“这碗碟是你洗的?上面还有油,这种碗碟要用洗洁精和热水洗,不能只用冷水冲。你再去洗一下?”“好,这次洗干净了,谢谢!”这就叫批评,批评是有人做错了一件事情,你指出来,然后给他一个建设性意见,让他照做,做完了以后还要反馈。一个完整的批评,包括指导意见和反馈,缺一不可。
用不同方式对待幼儿的反抗。父母应对的办法是最小化关注,即不要太关注他,给他留下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不可能每个行为都是拒绝的,一定有服从行为。当他的服从行为出现时,父母要注意的,给他正面反馈:“刚才妈妈让你去做事,你去做了,还做得很好,我们合作的很棒,我真高兴。”这让他知道妈妈很希望达成合作。当他的服不服从行为出现时,父母不要太关注,先忽略过去,重点赞扬服从的行为。
对于讨价还价的幼儿,父母要坚持住,让他必须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如果幼儿出现打人、踢人行为,要让他对这种行为承担责任,郑重道歉。让幼儿明白,一旦出现这种恶劣行为,就必须承担后果。如果幼儿哭闹,可以把他拉到镜子前,让他看看镜子中的样子,哭闹的形象幼儿自己也不喜欢;不理他也是一种办法,父母不关注他就会让他明白,这种行为是无效的。
第2堂课:家庭教育塑造幼儿的个性
不同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拥有积极个性。
父母不能强求改变孩子的气质,试图让一个抑郁质的孩子变得活泼、热情;也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希望培养出一个符合自己期待的孩子。
心胸宽广的妈妈不会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的细节,她会顾及孩子的感受,真正尊重孩子,或者引导孩子看向更高远的地方。
如果妈妈有让孩子自然成长的心态,孩子就能顺利成长,人格就比较健全。不管他是闪亮登场的人,还是舞台下鼓掌的人,都是很好、很健康的人。
妈妈的心态对孩子的个性影响很大。心态越放松的妈妈,越容易得到一个学霸型孩子。
父亲常常鼓励孩子,孩子就会有自信心。
母亲心胸宽广,尊重孩子的需求,对其成长和发展持比较放松的态度。父亲不偏颇,不打压孩子,这是比较完美的育儿组合。
最理想的家庭教养模式是权威型:父母跟孩子在一起时既制定规则又很民主。父母是讲理的、有原则的,孩子也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父母会跟孩子讨论,会关注和重视孩子的意见和感受。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开朗、善良、讲道理,善于与人合作。权威型家庭是对孩子的个性塑造最有利的家庭。
家庭中有矛盾在所难免,夫妻也会偶尔拌嘴。争吵发生后怎么办?一定要去找孩子,告诉孩子:“妈妈和爸爸吵架了,因为我们的观点不一样,没能控制好情绪。我们吵架这件事和你没有关系,现在我们也和好了。”最好让妈妈来说这些话,妈妈更能影响和安抚孩子。孩子发现妈妈恢复平静了,又解释了为什么发生争吵,就能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