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三国魏以前的上巳节并不固定,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像如今从西方引进的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并不固定。在上巳节这天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等活动,称为祓禊。
《诗·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許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到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蕳草求吉祥。姑娘说:“咱们去看看。”小伙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边,河岸旁,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调笑喜洋洋,赠朵芍药勿相忘。《诗·郑风·溱洧》一诗充满了喜乐和幸福。所描写的正是三月三日上巳节,郑国的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场景。
此时节,闺阁女子花容月貌,穿戴整齐,手执罗扇,笑语盈盈,莺歌燕舞;男女成群结队,游春踏青。三月初三,桃之夭夭,则更像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遇到心爱之人,男子上前大方自然的赠朵芍药花,表达心迹,美妙而心悦。芍药,可谓是中国真正代表爱情的植物。
在《诗·郑风·溱洧》中有一句:“方秉蕳兮。”蕳者一种香草,后人理解为秋兰。《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有:“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这种香草具有祛邪的作用,消除不祥,祈福天佑。
古时三月三,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就连常年穿着圣人服饰的孔子也要游耍一趟。《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即是三月,值翠柳依依,脱下厚厚的棉服,穿上春天的服装,清爽自然。与五六成年男子,带上六七孩提,在沂水游泳,于河畔戏水;在高高的祭台,观远处青山绿水;迎着风,一路欢歌悦舞回家去。一幅田间游春图映入眼帘,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探春的起名与元春相似,与出生时的节气相关。三丫头探春的生辰便是三月三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游春踏青,不就是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探望春天的景致吗?探春者,探望春天。《牡丹亭》中当属第十齣《惊梦》精彩万分。杜丽娘游园惊梦,自感应为暮春之初,上巳节。闺中女子,“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去不得郊外,则轻移莲步至后花园中,赏春踏青。
晋人王羲之一篇《兰亭集序》,不仅仅行书书法天下第一,而且文章写作也非比寻常。“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暮春之初即三月三,禊事即祓禊。与孔子相同,老少孩提皆可同游。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面对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亦可以一觞一咏。没有音乐,大自然中的风声,鸟鸣声便是最动听的音乐。曲水流觞,曾经得在承德避暑山庄亦有一流杯亭,康熙取名曲水荷香,也曾和好友游玩。可见三月三游春踏青已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活动。
此时节,正值三月三日上巳节,却失去了旧时的“野性”。如今听言西安正在着力恢复上巳节风俗,可游春踏青一周,不知是否属实。不过,西安大唐芙蓉园是早已建成,并在某一年举办了一届“笄礼”,可谓是好兆头。我倒希望此节日盛行推广起来,呈现杜甫诗所言:“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